每次翻出這部電影都會忍不住哭泣,正如文中那段話
烈火燒去了一切,卻燒不掉希望。人總會活下去的。苦難通常使一個人忘記昨天,而踏實的活在今天的勞累中。于是任它季節更替,物換星移,日子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
整部電影更是一個縮影,把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濃縮進去
啞叔一個退役老兵靠收廢品來維持生計
本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在某一天撿到了一個棄嬰后發生改變
妻子因生活無望與他發生爭吵后離開,父女二人相依為命
而阿美的小伙伴阿明的父親嗜賭
卻在某日醉酒后帶著禮物歸家途中落水身亡

看《搭錯車》,臺灣的本土方言不大懂,但影響不大,畢竟還是國語居多。
咱們的衛視好多天都在嚷嚷著“媽媽我愛你”。看多了,無非只是節目的策劃之一。我們大聲的喊一聲“媽媽我愛你”,我們的媽媽會認同嗎?博得一笑罷了,可是媽媽們需要的不能只是一笑而了之。
我們的未來,是需要一條狗,還是需要一個搭錯車的兒女?
搭錯車的女兒,搭的是以賺錢為出發點的車,終點是報答。可是,終點提前來了,報答卻還沒開始。
電影里的人物挺亢奮,比起現在的電影。笑就是臉的笑,而非馮小剛的現代電影里,只是嘴角的笑。哭就該是動情的哭,賺取觀眾的眼淚。
可是電影的末尾,銜接得不好。直接到了舞臺上唱《酒干倘賣無》,且舞蹈還是商業性的舞蹈,即便那還是一場商業的演出。照顧的是片中舞臺的觀眾,卻忽略了電影的觀眾。我覺得還是取消伴舞,一個人清唱比較好。
如果當初DVD流行(盡管現在都沒流行,從影片拍攝和制作上,而非銷售方面講),完全可以搞兩到三個結尾,比如她爸沒死。我們觀眾可以用遙控器選擇結尾A,結尾B之類。

[摘要]在姚斯的接受美學里,期待視野指由接受主體或主體間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創造的預期結構。而榮格的原型批評則把《搭錯車》的經驗視野圈入了傳統的道德批評之中。當理想的追求背離了傳統的道德,當電影中人物形象的發展跳出了其周圍人物及觀眾的期待之時,我們感受到地將不只是情感上的落差,反會有更為豐富的美學感受。或許“搭錯車”本身就是要向我們講述背離傳統即“集體無意識”的視野受挫的。
影片《搭錯車》是80年代的重要作品。講述啞叔含辛茹苦撫養背棄女嬰阿美成人,而終成走紅歌星的阿美卻背離親情啞叔抱憾離世的曲折故事。最初自己只是懷著完成作業妄圖用理性的高姿態去審視作品,但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演進,期待視野的一再受挫,自身的情感評價不斷發生著變化,始終為一種或甜美或憂傷的真摯情態深深打動。下面將就姚斯期待視野的期待遇挫與榮格原型批評中道德批評的內在關系上對《搭錯車》進行淺在分析。
期待視野是姚斯基本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它秉承了解釋學的基本思路

無論哪個地域,底層人的生活都必然有一段是凄涼苦掙的。臺灣那里也是如此。導演借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背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收酒瓶子為生的啞巴撿來一個女嬰,并將她撫養長大的故事。
撫養女嬰并不容易,連那個跟著啞巴生活的女人,也不愿跟他了,在一個昏暗的黃昏,離開了他。啞巴無奈,只有獨自一人帶著女嬰生活,起名阿美。在鄰居們的幫助下,女嬰逐漸長大,鄰居阿明對她喜愛倍至,并想娶她為妻。只是阿美出落得高挑美麗,被一個經紀人看上,請去唱歌。阿美為了賺足夠的錢給父親買一所房子,就答應了。經紀人給她換了名字叫張瑞琪,并包裝成了明星。張瑞琪很忙碌,開記者會,排練,演出,甚至沒有時間看望那早已年老的父親。時間流逝,家里很懂人性的老狗死了,鄰居阿明在拆遷中被砸死了,老人經受不住歲月的侵蝕和女兒的不為人理解的表現,突然發病,等阿美跑到父親跟前時,老父親已經離世。阿美傷痛至極,最后以好友 的一曲《酒矸倘賣無》送給觀眾,表達對父親的沉痛哀思和無盡懷念……
看罷片子,不禁深思

聽了那么多遍酒干淌賣無一直不理解其中一句歌詞"雖然你不能開口說一句話,卻更能明白人世間的黑白與掙扎",每次聽這首歌就會琢磨這句話的意思, 每次聽到這首歌淚點都會很低,這首歌自己唱過很多遍,聽過很多次,會觸動會流淚,但當知道這首歌的由來時才真正的完全理解這首歌的意義,更深的觸動自己的心靈 每次看見這樣的劇情,真是讓人痛哭流涕,感慨以前的社會復雜變化,人情冷暖,好人實在是少,父親的偉大不是任何人能夠做到的,看著就好傷感,眼淚就下來了,它體現了人的真,善

有時候愛就是這樣,無聲,但有息。就像啞叔對阿美無私的父愛,就像阿明對阿美始終如一的愛,就像時君邁對阿美安靜的愛。過時的畫面沒有影響這部電影表達的主題,反而讓人覺得有一種真實感,一種溫馨感。
阿美,由于工作身不由己,后來雖然大紅大紫,但留給她的更多是一種孤獨感,一種繁華后的落寞。金錢很重要,物質很誘人,但在把握它們的過程中不要被它們拖著走,不然失去將是需要用一生去追悔的代價。

富有感染力!搭錯車?其實是命中注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