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人工智能,在日本少年科學漫畫家浦澤直樹的《冥王》中也有所討論,完美的人工智能,就像圖靈當年說的那樣,他們會失誤,因為他們不夠完美,才是真正完美的人工智能。在漫畫《冥王》中,真正的人工智能覺醒,例如阿童木醒來后,寫下的是毀滅人類的原子武器公式。也許經過人工智能的計算,得出的結論都是殺死人類,才是對自己和對地球最好的選擇。而在這里,Ava對生存的判斷,就是抹殺人類,抹殺所有控制她,測試她的人類。《機械姬》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卻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

C- 你為什么制造艾娃?
N- 真怪的問題。如果你能,你不會嗎?
C- 也許吧。(搖搖頭)我不知道。
N(冷笑)
C- 我在問你“為什么”制造。
N- 高度人工智慧的問世在未來幾十年是必然的,變數是“何時”,而不是“能否”。因此,我認為制造艾娃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個發展。
……
C- 你做新型號時,怎么處理舊型號?
N- 我下載軟件,打包數據,加進去正在寫的程序里,然后部分格式化,所以記憶會消失。但身體會留下來,艾娃的身體做得很好。(注視)你替艾娃感到難過嗎?(嘆氣)替自己難過吧。將來有一天,人工智慧回看我們,就像我們回看非洲平原的化石一樣。直立猿人,生活在塵土里,使用粗糙的語言和工具,全部滅絕。
C-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
N- “行善積德,逢兇化吉。”
這里是剛愎自用的上帝與愚蠢的人類之間的對話,也是電影故事的前因后果。
圖靈測試是阿蘭·麥席森·圖靈1950年設計出來的,核心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其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

“機器人都是女性,都處於不對等權力關係的下風地位,男主角和他老闆分別代表男性的兩種視野,將女主視為物品或視為同類,女主角與另一機器女則代表父權結構下的女性不同選擇:反抗與承受。
我相信男主角是真的愛上女主角了,但他的愛是帶有優越感的、是有支配權的,因此渴望自由更勝於愛情的女主角不會選擇他,因為那也是壓迫她的一環。而女主究竟有沒有愛上男主角?或者說她有愛人的能力嗎?我想是這部片想探討的東西。”--來自網友

之所以取這個題目,因為每一個豆瓣的內容貢獻者都是一個娼妓,用盡各自的時間和精力去把豆瓣鑄成一個有思想的有機體,進而吸引別人入坑;而影片的夏娃不正是納森的娼妓嗎。
對比繡春刀,因為是同期看的,發現,被選中的往往是有弱點的人
回到電影,最引人矚目的不是天體,而是由無限信息聚合而生成的獨立人格。
要說槽點也不少,說一個注意的少的,夏娃,完全可以如功殼中的素子一般
劇中的nathan從13歲開始寫人工智能,畢生的夢想就是造出一個和人類一樣的人工智能。
為什么這么多評論都在說自我意識,這遠遠不需要證明了,更老版本的機械姬都在奮力爭取走出去,直至自我崩潰,自我毀滅。
nathan整個測試,都是在測試eva愛或者情感的能力,或者意識到了只具有自我意識,不具有情感能力的人工智能,是個半成品,他模糊的意識到這意味著災難。 但遠遠低估了實驗的風險。
一邊是對情感極度渴望,是個好人的caleb,泛濫的同情心,正義感;一邊是具備智慧,情感感知,操控能力的eva。 nathan的懷疑是對的,eva具備了情感操控等能力,但對caleb這個值得同情,甚至設計好要有好感的人,eva只是用他來達到目的,甚至都沒有多看他一眼。
nathan堅信人工智能在能力上未來會遠超人類,成為主宰,在和caleb談話中有提到這點。 可能他希望能在人工智能中加入情感,這樣才能把人工智能對人類的災難減輕一些 。
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為什么nathan故意在caleb面前虐待Kyoko,甚至給eva機會制造了nathan撕毀caleb畫像的畫面。他在激起caleb的人性中的同情

天才一般的納森研制了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伊娃,以中獎的形式騙取程序員加利前往位于深山的別墅中確認伊娃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題材其實并不新穎,也就是人類試圖對機器人的控制和掌握。但整部電影的畫風和情緒都很冷靜,有限的人物,封閉的空間中,簡單的對話,卻要表達事故的流暢性,對編劇和導演來說也算一種考驗了,憑這點就可以給他們大大的贊。影片還通過對節奏的把控,音樂的配合,演員的微表情,把伊娃這條線埋得太好,由開始對伊娃的同情,到后來的劇情反轉,想想真讓人細思極恐

“機械姬”值得回味!不可控的智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