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好導演的重要性,糟蹋了七武士的框架,浪費了這么好的演員陣容,整體調度完全失控,細節極其粗糙,人物完全臉譜化,關鍵時刻都失智,幾個打過仗的,干起架來也跟過家家似的,毫無戰術素養,最后的犧牲顯得一文不值,失望透頂!
唯一還有觀賞價值的就是群英薈萃了,秋官雖然掉發明顯,但英氣勃發,老大氣質獨一份;洪金寶片頭驚喜客串,卻貢獻了全片最好的動作場面;又見飛基組合,梁朝偉與張學友太有CP感了,全場最佳;莫少聰當時的資源爆棚,角色定位都是壓番的存在

香港版本的《七武士》,連英文片名都一樣。
這部戲是好看的,陣容非常強大,小時候在錄像廳看了一遍又一遍,還是非常喜歡,喜歡七個不同性格的人,喜歡片中的笑點,喜歡那些香港明星。
這次下載了原聲版本再看,還是非常不錯。鄭少秋、張學友、梁朝偉、午馬、成奎安、林國斌、莫少聰。他們之外還有客串的洪金寶,大反派羅烈,女主角金燕玲。
但是,到底有沒有毛舜筠呢?
本片是翻拍的《七武士》,可是沒想到啊,多年后,陳可辛竟然翻拍了這部影片,叫做《十月圍城》。而且翻拍的痕跡非常明顯。
其實,那個年代的香港影片,是鼎盛時代,百家爭鳴。

蠻好看的一個片子。一看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你說山寨也罷,粗糙也罷,反正那種興沖沖的草莽勁兒,現在是任哪國都找不著了。
草莽只是表象,里面的每一個演員,都是至少10幾年的老戲骨,那種現拍現剪的動作設計,更是香港電影積累了二十幾年的東西。經驗、技術和充滿草莽氣息的故事內容,只有在那個時代才能恰好相遇。
跟那時候大多數的武打片一樣,一幫武行找一條村子,你忠我奸乒乒乓乓拍上一個月的動作戲,然后隨便拍點笑料串場,收工。動作和剪輯還是很漂亮,合理性么,默……
據說翻拍的是七武士,按說戰術上還是花了點心思的,什么小樹林啊甘蔗地啊,可惜一到開打就全都亂來了。原作中那些英雄遲暮的喟嘆,豐富的意蘊,全都說不上。
可不得不說,這個故事真的再武俠不過了。但凡用點心,那種讓小男生激動的俠氣都會漫溢出銀幕。秋官醉倒在酒甕里,怎么打都不醒,一聽旁邊討論地形,馬上隨口念出戰略要點,潦潦倒倒地站起來,哇,帥呆了!還有林國斌扮演的“久藏”那個角色,氈帽風衣單槍匹馬鎮守村口……被他電到。
這一版還有個難得的好處

張學友,鄭少秋是亮點。以前以為香港很少會拍這樣的民國背景剿匪題材的電影,在當年,這之前,大陸的《烏龍山剿匪記》是我心目中剿匪題材影片的代名詞。
當年還差點把林國斌當成黎明。。貌似遠看是有點像。洪金寶片頭就被秒殺。最后鄭少秋和羅烈的單挑對決一氣呵成,比較出彩。

我沒看過什么《七五四》,不知道這部好還是哪部好!我也沒打算去研究!我只是來看情懷、來看秋官和大家的!這是一部經典的好電影!我十分喜歡!拍的也好,比現在的電影好的多多聲!其實沒什么好比較的,反正我不認為我有浪費時間在這里!那些給一分、兩分、甚至三分的人都吃翔去吧!罵罵罵個JB、有種你來拍!瞎個眼睛看電影!
現在看起來肯定會感嘆是一部模仿七武士的平平之作,將日本幕府末期的武士變成了民國時代,也湊成了七武士, 連英文名都叫Seven Warrior, 估計中文名實在是不好意思直接議成七武士。
前幾天突然想起小時看過的這部片子,久久竟然沒有忘記,所以百度上搜了一下,名字其實不知道的,只記得演員里有鄭少秋,張學友,還有自以為是黎明但其實不是。但只要查中國翻拍七武士,一下子就會查出來。拖拖拉拉非常快的短時間就當是看完溫習了一遍。大體情節和自己小時候的印象一樣,只是有點小不一樣的地方,洪金寶在里面開頭打了個醬油,梁朝偉還是演那個裝模做樣的算不上武士的俠士。最大的一個遺憾是我一直以為飛刀茅天漓是酷酷的黎明飾演的,但后來發現不是,稍有可惜。場面一看就是TVB早期節約成本的產物,TVB后來也沒有愿意花大價錢在背景場面上。故事背景也那么真實,但這些統統沒有阻擋小時的我看這部電影時的激動,以至于到今天仍然能想起。
那是候農村的電視臺少的可憐, 有很多還是都是一個鎮自己放VCD成一個臺

忠義群英:好白菜,被豬拱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