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貧困、勵志、追夢,相比于《摔跤吧,爸爸》,同樣的元素,這次導演的野心更大,把內容引向了另一組更沉郁的基調:貧困、階級,以及農民問題。
據統計,中國的農村人口截至2020年已減少至5.1億人,占總人口36.11%。中國仍在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那么印度呢?——農民超過9億,占總人口66%!農業構成了印度產業的基石,農民更是最常見的社會身份。女主角蔻茜正是來自泰米爾邦的一個農民家庭。
作為家中獨女,蔻茜本應務家、務農,然后在成年禮后結婚生子,成為下一位折于煙火的“印度媽媽”

[抱拳]推薦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勵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長的。突出主題:贏才能讓世界聽到我的聲音。全村的希望,代表國家隊參加比賽,讓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聾發聵,農業是立國之本,作為農民之女,頗有感觸[愛心]劇中有趣的靈魂~女主父親,三觀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勵式教育,保護了蔻茜的獨立、頑強、自由的個性,每一個人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戰,離不開父母、隊友、伯樂,還有對手和逆境[抱拳]
沒看之前以為跟摔跤吧爸爸題材差不多,但是看了才發現不是,2個小時,感覺沒多久就看完了,劇情還是蠻跌落起伏的,至少我沒猜到劇中有幾個地方有跌落,淚點較低的我,有兩三個地方都眼淚花包起了,太愛教練的人設了,也很帥氣,女主演技也很好,所以值得一看哈!最后感謝毒蛇觀影團給的福利,大愛你們。

在印度這樣一個重男輕女重災地,能有這種大女主電影似乎是十分罕見的。但無論是《摔跤吧爸爸》,還是這部講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脫離不了一個中心人物——女主的父親。
《摔》里的父親是個摔跤手,他沒有兒子,只好培養女兒。《印》里的父親是個板球愛好者,如果他有兒子,他一定會無條件支持兒子學習他感興趣的東西,而不是放任女兒在鄉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費好幾年天賦。
這兩部電影的動機似乎都是源自父親的訴求:“生不出兒子呀,但是又很想讓孩子繼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兒去學吧
《印度女孩》觀影記錄:感嘆于印度電影的內容深度,形式表達、電影語言的運用,是那么的到位。也許有人認為,印度電影土,沒有歐美大片那樣modern,但我卻認為印度電影是有在表達一些深刻內容的。如《印度女孩》表達的:女性的平等權利、強權富貴下自卑人生的突破、社會精英對底層的壓榨 、農業的可貴、底層人民的夢想與堅持。而其中女兒的板球夢和父親的農業夢形成兩條線索,交織相容,形成雙倍影響,貼切且互相深化。而在電影情節的構思之上,這部電影的起承轉合是那么地自然

【印度女孩】以父之名,夢想與現實皆萬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