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點站》是斯皮爾伯格借助于這樣一個題材來透視美國的社會眾生相。候機大廳從某種意義上就是觀望美國的一個窗口。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湯姆·漢克斯與機場主管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關系與沖突就是一個外來者與美國官僚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湯姆·漢克斯在機場內接觸的都是普通人,感受到的是普通人的善良、熱情、互助,與這些人建立起了感人的情誼,而機場主管則完全是一個冷血動物,他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官僚政客的固執、機械乃至心胸狹隘

九個月的奇遇。
因為國家動蕩,主人公不得不在國際候機樓過起“黑戶”的生活。劇本設置有點像“絕地求生”,只不過相比于游戲里的光速從無到有,主人公維克多面對的是九個月的生存“游戲”。
鑒于湯姆漢克斯之前還演過阿甘,我總是對他有“傻人有傻福”的刻板印象。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把維克多不熟悉英語當成他“傻”的一種表現,那他可因此逃離了幾次牢獄之災。當然,同厄運的擦肩而過也要歸功于維克多的善良,如果不是他的正義感和善良,恐怕也無法讓他人改變印象并最終幫助他逃離。
說起來也有些神奇

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較量,借用茨威格的比喻,是“螞蟻戰大象”。
Viktor Navorski先生,來自虛構的戰亂中東歐小國Krakozhia,而后又不幸淪為無國籍難民,空降山姆大叔門前,舉目無親,幾乎身無分文,英文表達能力基本上除了yes和no之外就只有Jazz。
Frank Dixon先生,本土精英,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新任國王,生殺大權在握,手下“奴隸”無數,只需坐在辦公室晃一晃遙控器和步話機,一切盡在掌握。
誠然,Navorski有很多優點:比如說毅力,能在機場住9個月真是非比常人;再比如說勇氣,能豁出臉面去靠回收手推車賺quarters,恐怕換成我沒這個膽量;還有手藝,不單可以用來混飯還能泡妞,想必老兄在國內干過瓦匠……OK,這些優點也許能夠幫助他在困境中生存下去,不過,也僅僅是維持生存而已,要靠單挑戰勝Dixon,仍然沒有任何勝算。
好在,幸運的是,Navorski這個小角色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優勢:他有同情心,而且是很強烈的那種;而Dixon的同情心,似乎早被他的權力欲望吞沒了。Navorski自保且不能,儼然全機場最為無助的孤兒
湯姆·漢克斯的片,真的部部經典,《幸福終點站》其實以前已經看過了,剛好看到有人提供下載,就再看一次。
納沃斯基為了圓父親的夢想,希望獲取一個爵士樂手的簽名而來到紐約,不幸卻因為本國政變而成為沒有國家的公民,只能在機場內四處游蕩。不過,納沃斯基卻很幸運,也很努力,在紐約機場的大廳里生存了9個月。在這九個月里,他幾乎得到了一切,差點包括一個女朋友艾米利亞。
不過故事的結局卻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完美,納沃斯基似乎已經做到了一切艾米利亞能感動的事情,不過

電影 幸福終點站 2004 美國
導演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一頁日歷上的海報吸引了我:“ 我這一生都在等待著,只是不知道到底在等誰。I've been waiting my whole life, just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for. ”這份等待聽起來像會揭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大幕,誰是等待中的人,等待著的是女人還是男人呢。但其實這部電影里更多地是在探討人性中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里包含著對于承諾的堅持、對待他人的善良、逆境中樂觀尋找快樂的執著。電影英文名叫The terminal終點,這個終點并沒有提及幸福
【幸福終點站】等待,是一種信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