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15765
【巴頓將軍】美國人的好戰,這個人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確實沒看完,但是昨天折騰了半個晚上,有些東西記錄下,要不然就忘了。
這部片子應該屬于好萊塢彩色寬銀幕上升時期的大作。色彩和拍攝手法都特別贊,大家津津樂道的估計就是開頭那面超大的美國國旗了。那組鏡頭的確非常贊,不多說。我主要是最近非常有挑刺的潛質,所以昨天晚上看到一半就開始挑刺,橫來豎去放google和baidu去查證,今天到這里做個記號。
這部片子制作精良,我看到一半覺得有一點非常不可思議,就是片中的坦克,比二戰坦克精良了不少,個頭和炮管都非常不像二戰的水平。一開始以為德國坦克已經難以弄到手了(畢竟四號坦克、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當時大部分都已經報廢了。就是有幾臺,也在博物館里吃灰。于是猜測德國人的坦克有可能是蘇聯的T34改裝得來的,美國人的坦克也許是謝爾曼的后期型)。到網上一查,T34雖說當年產量大,而且改裝型不少,但是一看底盤就知道跟電影里不一樣。就是改裝,電影里的坦克也改的太整齊劃一了。美國人的坦克更不可能是謝爾曼,因為謝爾曼的特征很明顯:坦克凈高高,底盤的模樣跟個面包一樣,炮塔的傾斜裝甲也很粗糙。
《巴頓將軍》這部電影通過講述巴頓在二戰時期及后來的境況,立體的表現出巴頓的性格特點,粗魯,暴躁以及果敢,嚴格。這樣的人在逆境中是十分鼓舞士氣的,就如同《亮劍》中的李云龍。當時美國參與了越南戰爭,需要美國青年踴躍參軍,而在美國青年看來:拋去美國的舒適環境去越南參戰是十分“愚蠢”的。故此才有了開頭那面巨大的美國國旗來體現國家的偉大。影片的第一部分是1943年的北非,當時蒙哥馬利被“沙漠之狐”隆美爾擊敗,獨立難支。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軍團長與蒙哥馬利擊潰了隆美爾,取得了非洲戰場的勝利。巴頓初到北非就嚴肅軍紀,十分嚴格。從這里可以看出他的嚴厲,他希望他的軍隊時刻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并且高度忠誠。他想中世紀的騎士一樣對榮譽十分重視(甚至高于生命),這也是他在后來被人詬病的原因。第二段是在歐洲戰場,蒙哥馬利和巴頓再次在西西里相遇。美國政府為了友好讓巴頓配合蒙哥馬利,但桀驁的巴頓并不愿將榮譽送給別人,雖答應下來但卻拒不執行暫緩進攻的命令,最后雖攻下墨西拿但傷亡慘重。此時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片于1970年上映,且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看了這部片子后的第一感覺就是:巴頓是個純粹的軍人,因為他不關心政治,甚至不懂政治,他只想贏,只想打勝仗。所以他的同僚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打仗是因為受訓打仗,而你打仗是因為你愛打仗。
《巴頓將軍》開始的第一場戲,導演安排一面星條旗占滿整個銀幕,說明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度。然后讓全副戎裝、掛滿勛章的巴頓一步一步踏上星條旗前方的講臺,一個個精致的勛章向我們揭示了這是一個立功無數的軍官,特寫鏡頭給我們觀眾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然后巴頓將軍面對鏡頭滔滔不絕的發表一篇“美國軍人最偉大”的演說,表面上他是在對新兵演講,實際上是對看電影的觀眾訓話。這種泰山壓頂式的大美國主義在喬治斯克特的精湛演出下,不但不惹人反感,反而使這段長達五分鐘的訓話成為影史經典,并在一開始就成功建立了角色性格與影片主題。
巴頓將軍為整頓軍紀
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影片。可愛國是具體的,我們不能用日本二戰期間的他們的愛國主義影片來教育我們的人民。因為電影的視聽形象是那樣的具體,結果有人可能會去愛日本了,愛美國了,愛巴頓了。我們不能根據自己的好惡、或創作者的宣言來判斷一部影片。對任何藝術作品的評價,首先必須全面地考慮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的表現形式。就一部影片來說,其表現形式必須是鏡頭畫面,而不是什么文學性。要知道,好萊塢電影兒從來是用視覺形象(image)講故事的,而且它是從來不會違反美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的。還有,好萊塢電影兒是生意經,迎合觀眾是它首要的任務。它從來都以票房為準,它要迎和當時觀眾的趣味和社會思潮。把好萊塢的電影制作者(他們稱自己是filmmaker即電影制作者,而不是創作者,這是有道理的)看作是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看作是創作者表達自己個人見解和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作品,是錯誤的,是貶低了自己。試想,有人竟把娛樂片看成是藝術片,比如說,把《虎口脫險》看成是精品,其人水平之
低下,可想而知。
【巴頓將軍】美國人的好戰,這個人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