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時候,我父親就去世了,七年后,我母親也走了,我還有過一個姐姐,也死得早。
這是《大樹之歌》里阿普對從天而降的對他知之甚少的新婚妻子做的自我介紹,死亡在前兩部里接踵而來,年輕的阿普尚未遇見生之美麗,便已嘗盡死之悲戚。
貧窮,逐漸限制了他對于美麗的追求。
大學肄業,拖欠房租,遍尋工作無著,除了對于寫作的一腔熱情,他的人生灰白黯淡,一無所有。
然而,一次與同學普魯回鄉參加其表妹婚禮的奇妙經歷,讓阿普的人生一下子從灰白黯淡變成了五彩斑斕。

印度導演雷伊的名作,講述了一個文人家庭的普通孩子阿普從童年到壯年的生命歷程。阿普在此期間一共送走了三位親人。父親的離去讓他開始成長;母親的離去讓他學會堅持;而妻子的突然離去則讓他產生了自我放逐的心理。阿普,繼承了他父親的理想主義情懷,活在一個新舊社會倫理交疊的時期。青少年時期,他渴望自由,渴望自主的人生,渴望更廣闊的世界,也因此放棄了可能更安定的生活,定居在加爾各答。意外得妻讓他在現實中處處碰壁的生活一夜間有了好轉,但妻子在產子時突然離世卻給了他致命的打擊。最終,他渴望自由的青年時理想以一種流放的方式開始——而寫給妻子的小說也被他“歸還”給了自然。三部曲的最后,當阿普回到妻子的娘家,領回自己的親生兒子。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阿普的理想主義歷經了挫折、意外和絕望,終于在那一刻與現實產生了某種契合——從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志……(巾城)

電影 阿普的世界
是在《你的燈亮著嗎》里面看到這樣一部電影,之后就花時間把這部電影看了。我說說自己的理解。
青年時期啊阿普窮困且心懷夢想,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很像剛剛走出社會的我們,這一點看的代入感很強烈;后來,他和他老婆在一起了,他妻子很愛他,他也很心疼她妻子,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還是把貧困的生活過得充滿了樂趣和熱情,隔著黑白屏幕也能感受到多彩的溫情;然而噩耗還是來臨,妻子的難產死亡讓孤兒出生的他難得感受到的幸福和愛就這么逝去,他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面對這一切。
于是他選擇了流浪,去尋找他存在的意義。他不在執著于堅持作家的夢想,所以才會有在旭日下文稿的隨風飄揚的畫面,他開始了流放自我的道路,用5年來找尋自我。
后來在他好友lupu的幫助下,他意識到他還是個父親,所以他開始背起遲到5年的父親的責任,開始和孩子們從朋友做起。
我以為這個故事講的是迷茫,愛,理想和現實,尋找自我的故事。他刻畫了每個時期我們,也讓我們明白,我們終究逃不掉,還是要背負責任,勇敢前行。那個會讓你傷心難過的孩子

“故事講的是一個小伙,窮酸粗陋的鄉下小子,但心思細膩。他父親領了神職,卻早早撒手人寰。小伙子便進了城。他不想像父親那樣,到死都只是個小小祭祀。他求知若渴,躊躇滿志。寒窗幾度,他拋卻了過往的偏見、開闊了他的視野。他志愿求索,對世間的一切都要親自推敲,絕不輕下定論。與此同時,他亦培養出蓬勃的想象力和溫柔善感的內心世界。一草一木都能使他動容、令他歡樂。他自有強盛之處,甚或有改創世界的偉力,卻終究不了了之,無甚成就。可一切尚未落幕,他的故事不會悲劇告終。他滿懷熱望

《大樹之歌》是雷伊“阿普三部曲”的最終一部,是戲劇性最強,最“好看”的一部,也是從社會變遷,底層苦難這樣的宏大命題回歸個人,關注心靈與情感的一部。
火車這個重要的象征物貫穿了三部電影,而在每一部電影中都承載了不同的意味。
在《大地之歌》中,阿普和火車的初次相遇被安排在了一個極端浪漫的場合,翻滾著濃煙的火車從孟加拉的鄉間穿過,蘆葦在狂風中飛舞,雷伊使用了長鏡頭與景深鏡頭,呈現出油畫般的質感。此時的火車是遠方的誘惑,是孩子對未來的憧憬與好奇。
阿普三部曲之《大樹之歌》1959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