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是由根據特蕾莎改編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特蕾莎修女的生平。
特蕾莎修女從12歲就立志為窮苦人工作。但她從當了修女以后,她的工作只是教授那些立志當修女的女孩子,這似乎和自己的初心有所背離,校園雖然一片寧靜,但一墻之隔的地方卻是她和她的學生永遠體會不到的窮苦的遠方。
那里有受饑餓、病痛折磨的難民,有流離失所的孤兒,這一切都讓她感到揪心。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上帝交給她的一個新任務“拯救窮苦人”,她放棄了修道院里的安寧生活,在加爾各貧民區展開了自己的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

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做一個住在窮人中間的窮人。”
在這個社會是很難想象有人會這么說的。人人都想做富人中的富人,為此可以不擇手段,擠破腦袋也要鉆進這個圈子。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當德雷莎修女做出這個決定時,就連當時教會中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群眾中也有許多人攻擊、抵擋她。但她沒有退縮。她看到窮人或者生病的人那種憐憫的眼神讓人敬畏。她把他們收容到一起,為他們建立收容者之家,提供食物和簡單的醫療。她沒有什么錢。這些食物最開始都是靠她去乞討得來的。后來,一些被她感動的人越來越多,就都與她同工。再后來,又打破重重阻攔建立和平之城。
真的很愧疚,覺得連她的百分之一也做不到。求主給我更多圣靈的感動,去憐憫和愛人。而最重要的前提是寬容。

曾經看了很多曾讓我流淚的電影,也曾經以為當下的那部電影雖好但下一部一定會更好。就象我們遇見的人,友情,或者愛情。
直到今天在上海去杭州的高鐵上看完這部電影,我忍住眼淚,回到家,打開房門,放聲痛哭。多少的感動,難過,苦難,在這一刻,都渺小得如微塵,跟Mother Teresa的一生相比。
她的一生,充滿苦難和斗爭,哪怕在她的晚年多少人膜拜她,她還依然是那個只為成為窮人之中的窮人而存在的普通修女,從一個人抗爭一個龐大的教會組織到人們心甘情愿幫助她,與她一起行善。這與我們身邊包括我自己一直喊著的去支教,去公益,那種一時的沖動,是讓我們有多汗顏?
最近我的人生遭遇了很多坎,甚至想過停止抗爭去做回主流社會要求的那個溫順乖巧的家庭主婦模樣。感謝Mother Teresa,我想我應該做的是讓自己更慈悲,更寬容,多付出,不求回報。在我不能離開職場以前,無論身邊的世界如何紛繁復雜,我愿自己是那個真心對人好的簡單真誠的人。
而到我可以離開朝九晚五的職場的那一天,我愿自己更自由地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從愛我們身邊的人做起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這是第一部讓我自始至終沉浸在感動之中的電影。我很多年沒有哭過,甚至有點懷疑自己已經失去哭的能力,但是這部電影讓我熱淚盈眶!
平日里大家都會認為救助窮人應該由專門組織來做,紅十字會啦,NGO啦……但是Mother Teresa在接觸了窮人之后,發現自己不能坐視不管,要用個人的救助來改變現狀!她覺得是主在召喚她,這就是她的信仰,她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人。并沒有像中華文化里面的仙姑一樣,自己感應到神的召喚,然后找一堆善男信女來幫助自己實現。她始終相信救助窮人應該是一個個體行為,而不需要高度的組織化——這個原則,她的助手要到三十年后才明白。高度的組織化也許能提高效率,但是本身也產生了許多內耗。高效不是行善要達到的第一目的,有效、把每一分錢用到慈善上才是目的。
影片中的Mother Teresa并沒有像介紹中說的——赤腳走到貧民中間,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原則,赤腳與否無關原則。想到臺灣的慈濟,有期節目中,被訪者說外國人不知道證嚴法師是誰,他就告訴老外說是臺灣的Mother Teresa

《特蕾莎修女》愛人,甚于被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