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未得到許可,請勿轉載,謝謝
自性中蓮花盛開——記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傳奇電影《禪》
日本電影《禪》是關于750年前(大約相當于中國南宋晚期)日本鐮倉亂世時期高僧道元禪師修行弘法的故事。按道元禪師高僧碑文傳(《繼燈錄》),日本永平道元禪師。姓源氏。本國村上天皇九世之裔。骨相奇秀。七處平滿。目有重瞳。七歲讀毛詩左傳及諸經史。不由師訓自然通曉。童年時期道元禪師即遭遇母親病故,“人啊,為何逃脫不了這世上的紛爭,病痛和死亡?愿你能找到超脫這些苦痛的道路……”母親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深深地刻在道元禪師幼小的心靈上。于是年僅14歲的他遂投舅氏臺山良顯法師出家。為了尋求佛學真諦,24歲又遠渡重洋前往大宋修習佛法,然而,“首登天童見無際派和尚。既而遊雙徑禮浙翁琰。又謁宗月月堂無象諸大老。莫不機契。”道元沒有料到的是,他心中清潔的佛教圣地卻和當時的朝廷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電影中有一個情節,道元禪師滿懷虔誠拜見的大和尚卻一心念著朝廷的召見,關注的只是如何保住所在寺院香火的興盛。道元不由地發出感慨
此為中國禪宗思想史課的結課論文;本人對禪宗了解并不深入,寫的不好,權且記錄如下。
何處見佛?
——關于電影《禪》的些許思考
看完日本電影《禪》之后,自覺深受觸動,久久無法釋懷。之后細思良久,想過寫一篇細致的影評,可又覺此片與我之前所評那些電影不甚相同;其在結構、畫面、敘事等方面固然有其成就,但與內蘊相比實在不值一提。想過仔細分析一下影片中的禪宗思想,講講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體悟;卻愈想愈覺得一些事情不甚明了,最終竟發現心中的疑惑與一知半解之處比體悟更多

不論禪定解脫,但求見性成佛
這是六祖禪風。
雖然打坐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不過也許如凈的方法適合日本人。
關于是頓悟還是漸修,六祖壇經里面神秀和慧能較量的就是這個。我還是喜歡那個火房的老頭啊。
而且日本人還好壞一事不落地學。如靜喜歡打人,道元也學,禪堂里哪個坐的不端正,犯瞌睡,就打。發展到后來,變成用大木棍子打人了。。。哎。。。
于是想起禪宗最興盛的宗派臨濟宗的開山祖師的故事:
臨濟在禪堂睡覺,黃檗來了,敲了下床頭,臨濟睜眼看了他一眼,繼續睡。黃檗再輕敲了一下,意思是:你繼續睡吧,就往里走,發現首座在打坐。黃檗說:你看你!前面后生在修禪,你卻在妄想。
原來臨濟天下,曹洞一角,那一角在日本啊。。。
俗話說得好:誰自己的覺,讓日本人打坐去吧。。。

在新宿那家小小的影院看了這部電影,佩服導演忠于歷史的態度。。。竟然要求演員們講那些日本人不懂,中國人也不懂的中文。。。不過電影本身很精美,演員也無愧于他們的名氣。。。

坐禪,就是坐著。以前讀書初中、高中都是坐著才有成就的,讀大學以后就坐不住了,或者說是沒有坐著這么一說了。
要緊的事哪能交給別人啊
見到心里的佛并非易事,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欲望,以及各種永無止境的追求,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就會生氣和犯傻,見不到心中的佛,正是這些欲望蒙蔽了我們。
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開悟了。打禪也就是看海中的水罷了。
不要有貪欲,有小的想大的,由少想多
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一、少欲 二、知足 三樂寂靜 四、勤精進 五、不忘念 六、修禪定 七、修智慧 八、不戲論

學習佛法是為了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為了忘卻自我,忘卻自我是為了悟。靜是外部的條件,坐禪是方式。所以當今眾多寺廟過分入世的做法,可能更適合這個時代的要求,但于佛法不刻意追求的做法多少有所不同。

坐禪就是坐得住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