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愛英國電影了!
他們的言辭見,如此華美,如此羞澀,如此的,讓人著迷。
英式英語比美語美妙太多了,盡管要多用那么多的單詞。
印象深刻的是20年后的場景,如此美妙的歌聲下,一個個的盡頭延伸著,一曲唱畢,大家想起掌聲,然后,tom和jane再次見面,tom的眼神仍然沒有改變,只是大家的鬢角都白了。
雖然無奈,不過也不算是個壞的結局~

男人對女人,主要是以一個女人的標準來衡量的。
而女人對女人,更多是以一個人的標準來衡量的。
因而,可以得出很多有趣的結論。
作為一個在很多個年頭里把《傲慢與偏見》當做枕邊書的人,“成為簡”對我而言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名稱。
聰明獨立幽默的女性,加上在目前剩女浪潮背景對照下數百年前就獨身的標簽,應當是現在很多職業女性的偶像。
你看她活得多瀟灑,在那個寫小說和做生意都是粗鄙生涯的時代里,她堅持寫了,還成功了。在那個女人應該結個門當戶對的親事相夫教子的時代里,她偏偏單身了,卻又編織了好幾個皆大歡喜的姻緣故事。
原先以為這些情節都完全出于想象,是枯燥乏味生活之余的一直延續下來的少女幻想。
而有一天發現,這個人也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經歷、悲傷的回憶,這一幅拼圖才真正得以圓滿,完美無缺。
成為簡,智慧、獨立、堅持缺一不可。
也和很多普通的女孩子一樣,會彈琴會跳舞會喂豬。
然而,一邊寫著喜劇故事,一邊品嘗自己悲劇的隱忍和豁達,才是最難以企及的。
我可以為了愛你放棄自己的一切

繼04年好萊塢力邀當紅炸子雞凱拉奈特麗重新演繹讓我看了不吐不快的傲慢與偏見后,07年則直接拿原書作者簡奧斯丁開涮。而這次,演繹簡奧斯丁的竟然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國女人——有著一雙大眼和一張大嘴酷似趙薇的安妮海瑟薇!所以我想英國人對這部片子是無論如何不會賣賬的。
傲慢與偏見的電影和電視劇共看過四個版本,上世紀40年代和04年的兩個好萊塢版本,1980年和1995年BBC的版本。我不是對好萊塢有傲慢與偏見,但美國的兩個版本都被演繹成了搞笑言情片。與其是對原著的改編,還不如說是掛羊頭賣狗肉。BBC的我就不夸了,95版是被無數簡迷奉為經典的。以上這些和Becoming Jane又有啥關系呢?說穿了,BJ是傲慢與偏見的另一個變種而已——生搬硬套地把傲慢與偏見的情節套在簡奧斯丁的生平里。湯姆就是一個貧窮版達西,既然在現實世界里無法在一起,所以在小說里簡讓她的女主角沒有遺憾。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很莫名其妙的好萊塢傳記片《莎翁情史》,莎士比亞和貴族少女之間的欲望成就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只可惜了約瑟夫費因斯的才情

完全沒料到《Becoming Jane》可以在中國上映,原以為這種“小眾片”是無緣內地熒幕的,雖然名字改成了《傲慢與偏見之簡·奧斯丁》,懷疑很多沖著《傲慢與偏見》名頭去看的觀眾會看得莫明其妙。其實個人覺得電影其中有許多角色與《傲慢與偏見》暗相呼應。
然而世象往往殘酷,遠非小說可以彌補,宛如“彭伯利”般風景如畫的莊園,里面卻只有舉止笨拙的韋斯萊先生。只有從小說里,我們才可以看到完美的畫面,英俊富有風度沉穩,誠摯而又敏銳的達西仿佛才真的存在在我們面前。(其實在電影里,韋斯萊先生最后被證明是真正的紳士)
《Becoming Jane》真正講述的就是一位女子如何從不完美的現實中創造出完美,盡管這種創造需要作者經受苦難,然后才能將其升華為至美。它為我們揭去了英國喬治王朝中產階級時代彬彬有禮的面紗,向我們展示冰冷的社會現實,門第觀念、貧富差距、等級桎梏如何真實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而無法成為童話故事的反面教材,除了在簡.奧斯丁自己的作品當中。她在小說中不露聲色、一針見血嘲笑過的一切

成為簡·奧斯汀:無人能夠成為簡.奧斯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