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他的每一個細節,分析他的小動作,他的所謂“暗示”的話語,盯著手機發呆,甚至懷疑它壞了,寫好的短信不停地刪了再寫……種種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一廂情愿。
“他會不會給我打電話?”“他說不定在想著我?”我們每天都在自欺欺人。就像豆瓣里會有個小組叫做“憋死我也不給你發短信”。說白了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喜歡你。
這個電影的名字讓我一下子有了好感。
其實理智的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他其實沒那么喜歡我。
安妮斯頓的結局是里面最完滿的,起碼他們一直相愛。有時候想想,結婚也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一個愛你懂你的男朋友,比一個出軌的老公,更讓人珍貴。男人們永遠也不知道為什么結婚對女人這么重要。說到這,可能要扯到男女自古職責不平等的問題。美國人都難以解決啊。
我很喜歡GIGI,雖然傻傻的,自作多情,但她敢于追求真愛。不管受過多少挫折,遇過多少難堪,永遠不要放棄希望。雖然我們還是不了解男人到底在想什么。
不喜歡斯嘉麗和那出軌男人的那段,追求真愛固然沒錯,但當小三還是天理不容的。
女孩們

片名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中的that表示強調,我對此印象很深,因為還記得高中英語老師講的例句:It’s clear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he use……OK,扯遠了。
一直認為有各種各樣的欲念,所以就有了各種各樣滿足欲念的形式。當物質層面極大的豐富之后,就會在簡單滿足欲念的基礎上有了千姿百態的衍生,而生在社會當中有時就會產生富有社會化特征的形式。
人作為動物性最基本的三種需求,睡眠,飲食和性。由于睡眠方式大同小異,所以產生的衍生也就比較少,但是近幾年還是可以發現有一大批與睡眠有關的概念的產品。而飲食方面,由于人類已經不再會擔心自己被餓死,所以就開始花功夫在食品的炮制上,衍生出了繁若星海的飲食文化。同理,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有一定的規范來制約每一個個體有秩序的滿足自己的欲望,亂交的時代儼然不會被允許,所以我們在這一層欲望之上加上了新的條件,就是被呵護被認可被滿足,當另一個人符合我們所屬的條件滿足社會性與心理需求的時候,我們對她的要求就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把這樣一種新的感情關系稱作愛。

看了好多評論,我有種憋在心里不得不說的幾句話必須得寫下來了。因為題目雖然是想讓我們女孩子認清現實,但里面出現的exception畢竟還是天真爛漫,自欺欺人的幻想,現實里只有rules不是嗎?所以還為此難過了一下,失望了一下,甚至還為更加不敢前進和去追求真愛的自己感到悲哀了一下。片中的gigi估計是我一直想卻沒能成為的女孩子,但她的結局恰恰是那么不真實,片中有句話,我不得不在這個時期用于自勉了i may do a lot of stupid sh|t but I know I'm a lot closer to finding someone than you are.不是針對誰,別光想著對號入座。
我從小到大都在一種自我暗示但恰恰是相反的過程里長大。小女孩的媽媽會告訴她,男孩子欺負她其實是因為喜歡她,那我小時候騎自行車被那個我記不清姓名的男孩子碰摔倒大哭之后,我爸爸去告他爸爸狀,害他被狠狠地打了一頓的案例能說明他喜歡我嗎?這個有點自嘲,但畢竟是什么也不能說明。
然后活著活著的在一種自我暗示的喜歡里度過了好多年,這個嚴重的案例也說明,人如果沒有在一個環境里生活成長,那些所謂的共同話題

《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somewhere only we know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