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檔電視尋人節目中看到一個三十歲左右的男人,忍住眼淚對著鏡頭傾訴自己多年來的愿望:我想要找到我的家人,問問他們當初為什么要把六歲的我拋棄!
即使他早已成家立業,還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但多年來對親生父母的渴望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我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女兒,盡可能滿足女兒的需求。我想,父親對孩子有天然的愛,那么我為什么會是個例外?”對他很好的養父母,也無法融化這么多年在他心頭的困惑之刺。
作為看客,我們很容易把別人多年的如鯁在喉定義為“矯情”,覺得他們應該滿足還不錯的現狀。但是,對于個人來說,親生父母是生命中無法替代的一環,若理應最愛自己的他們都拋棄了自己,那么世界上還有誰會給予自己可靠的依賴懷抱呢?
幸運的是,節目組找到了這個男人的親生父親。臺上的兩人相擁而泣,畫面感人。父親無奈地說,當時自己在火車站讓一個陌生人幫忙照顧一下孩子,沒想到孩子一眨眼就被抱走了。自己跑啊跑啊,也沒能把孩子搶過來,這么多年自己也活在自責中。男人哭得像個孩子,為自己不是被遺棄而感到釋懷

據說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老修女以為“守住貞潔的誓言,克己和禁欲可以離上帝更接近”,而對于那些“罪惡的”未婚懷孕的女孩及她們的孩子沒有過任何憐憫之心。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神愛世人”,但如果沒有接納和包容,又怎么去愛呢。我相信Philomena對兒子Anthony是愛,他的性取向,他的死因,有關他的一切,她統統接受。Philomena對老修女也是愛,面對欺騙,她選擇原諒,一句“I forgive you”不單單是對修女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對白。
50年的等待,最后發現“我們尋找的旅途,又回到了原點

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宗教的虛偽,以及在這種虛偽之下,人性的壓抑。片中記者問老太太為什么以前不找, 她說她一直認為未婚生子是對自己的sin的懲罰(也是修女的觀點),后來又覺得說謊也是sin。對兒子的思念最終戰勝,但是遺憾的是由于修道院的阻撓,未能見到兒子最后一面。老太太最終的原諒也是宗教的教化,她甚至對記者說: 我不像你,我不憎恨。宗教的束縛使得母女骨肉分離,而她自己仍然未覺得自己也是宗教教化了的。 結尾處,兩人開車離開墓園,當我的憤怒和悲傷還沒有結束,老太太又開始講述她自己喜歡的羅曼史小說情節, 這讓我很無語, 也覺得很諷刺。當然影片也反應了其他的一些內容。但是這種秉承著宗教教義,壓抑人性,泯滅人性的行為仍然還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看的時候無字幕, 也許有偏差。請不要介意。)

不錯,不過不如預期,或許該看下從“安東尼”角度寫的原著。
菲洛梅娜的悔恨,猶豫彷徨,應該符合她這個年紀,教育水平,生活工作環境老太太的真實反應。對于她們這一代普通人而言,宗教的純潔性和重要性是精英人物,或者現在的年輕人所遠遠不能比較的。
雖然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她的原諒,但是在馬丁指責修女時,菲洛梅娜對馬丁憤怒行為的指責還是稍顯可笑。雖然她自己說自己做出原諒的決定很艱難,不是那么輕松。或許為了自己事業利益,跟隨菲洛梅娜尋子途中,馬丁做過為了自己好,但是對于菲洛梅娜不那么好的事。但是最后重回旅途起點教堂時,難道他應該在一旁冷靜地紀錄菲洛梅娜選擇了原諒就好嗎?

因為是新晉媽媽,所以在逐步推進看片的過程中發現是這個題材,更是 被牽著進入劇情較快。
但是看完電影后,再回過頭來想想,就發現這個電影很多地方處理有點匪夷所思。
印象一,影片開頭講一個bbc記者的單方面被離職。這個人表現出的頹廢,以及憤怒讓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他被迫辭職。然后很快故事進度就進到他在一個酒會被人關注,請求寫一個題材的新聞的事,這種轉化之快,他略一憤怒就同意跟進了。很快將他之前的強烈郁悶的事拂去一邊。
印象二:女主角關于年輕時修道院和孩子相處以及看著孩子被人弄走的那一幕令人特別難受。演的相當好。但老年回憶起來去尋找自己的孩子的那種心情和內心的東西的表達看不出來女主角的那種性格。感覺頗有點單薄。倒是她自己的女兒演的還不錯,對母親情緒狀態的關注很讓人動容。
印象三:找到兒子后,發現兒子死以及老修女的欺騙竟然不那么痛苦,按說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這里的描寫和表現略有點奇怪,竟然會寬容,好吧她是一個虔誠的教徒?所以原諒修女,但是修女那種自身的辯白這些詞

菲洛梅娜:以神的名義降罪 以愛的名義寬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