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30 17:59
首映:1957-12-26(瑞典)
年代:1957
時長:91分鐘
語言:瑞典語,拉丁語
評分:8.8
觀看數:65342
熱播指數:68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生命不能沒有愛 ——《野草莓》觀后
很多時候真的不喜歡去看那些商業片,有的時候真的想看黑白片,于是看了這部《野草莓》。
之前看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覺得西方宗教的意味太重,不太適合東方人的口味。《野草莓》同樣是講人生和死亡的主題;同樣是不快不慢的敘事節奏;同樣是充滿伯格曼式的奇思妙想,但更聚焦現實的人生。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伊薩克的80多歲老頭,在駕車去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路途中,遇到了幾個人,去了童年的幾個地方,做了幾個夢,回憶了幾段往事,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構成了一個固執的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候
這部電影很神,似乎是在展現一些主題:比如代際間的冷酷(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青澀但無望的愛與此后永恒的后悔,衰老、死亡與生命。但仔細想想,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個人色彩濃厚的作品,不為講故事,只是絮絮叨叨一些想要表達的囈語。查了“Smultronst?llet”的含義,隱秘之地,也和我的觀感相和。
跟Bil說這應該是符合我觀影口味里面最能被稱為“電影”的作品了。很多電影都講故事并且在世俗意義上講得出彩,但他們不夠意識流、不夠私密,不像一把刀直直地插進你的心房
“都會好的 記憶的美麗生活的遺憾 都會好的”
伯格曼在電影結局像是這樣對我說
將至生命盡頭的老人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 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里 記憶幻覺與現實重合 老人得到了獎章 與友善的孩子們相遇 見到了自己的親人 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鏡頭流暢考究 敘事平淡寫意。人對過去回望總繞不開自己的家庭與愛情。而老人看著過去 自己的家庭與愛情都因為沉默和冰冷帶來了背叛與疏離。深愛至深的初戀背叛而嫁給表弟 這是對愛情戒備與冷漠的開始。父母的現實距離遙遠 帶來可悲隔膜讓他對家庭保留懷疑和距離
《野草莓》由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1918-2007)于1957年拍成,作為西方現代存在主義主題和意識流電影的標本,至今仍活躍在國內外的研究評論界。在后輩導演的作品里——例如伍迪·艾倫的新作《里夫金的電影節》(2020)——也不乏它的登場。《野草莓》以時空交錯的心理結構方式,展現了伊薩克在一天的時間里自省一生的過程,這樣的結構也使伊薩克對童年、青年和中年的追憶與幻想不受限制,而貫徹其中(關于這奇幻一天)的“超常邏輯”,是關于他之所以成為“他”的無數縱向、橫向的因果。
英格瑪伯格曼代表作,現代派代表作品,展現人物心理世界的危機,通過夢境與回憶與現實的交織,表現出主人公雖然獲得了學術上榮譽,心中卻充斥著對死亡的恐懼、冷漠、孤獨、懺悔等等情緒,他故地重游,心里不斷想起曾經的種種,攝影構圖工整完整,且隱喻到位分別表達著不同的含義,展現主人公的一生,成功又悲慘,充斥著各種性格帶來的猶豫與遺憾,
看的津津有味,常說人到盡頭才給殊榮,老頭也是這種階段才夢到自己的死亡關卡(死亡夢境處理的無比幽美),打算駕車去看看老家和母親,來到老家就回首最痛苦深刻的過往,幻想戀人堂妹如何背叛自己和弟弟結婚生子(性格由敏感到冷酷的開端),還有妻子的出軌過程和事后的對話(憤怒卻責怪自己又無法釋懷),給了夫妻彼此長久的孤獨和冷漠,這影響兒子也變得異常冷酷,迫使兒媳懷孕求助老頭,回憶使人謙卑,一生的智慧教會老頭在片尾去關注美好,快樂的記憶,人不都是為了美好的過往而活嗎?
生命不能沒有愛 ——《野草莓》觀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