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06:52
首映:2011-04-01(英國)
年代:2011
時長:114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5
觀看數:50184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殺死波諾”“謀殺”波諾
尼爾其實是個自私鬼,自命不凡的家伙,是他拖累了自己的親兄弟,親手毀了本來可以成為最出名的搖滾樂手的伊萬的一生。
反倒是波諾大度,始終想給這個小樂隊帶來光明,始終想拉一把自己一起長大的伙伴,可傻逼尼爾一意孤行,寧可窮困老倒也不要U2的資助,這是傻人,瘋子,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不現實不說而且損人不利己。有多少人想和U2合作呢,尼爾之所以拒絕還不是因為他妒忌U2。
最可憐的是伊萬,他人生的毀滅完全是攤上了這么一個傻逼大哥。
尼爾在樂隊的時候把樂隊搞的亂七八糟,相反伊萬更像是個樂隊領袖,可惜他也是個傻娃子,缺少霸氣,什么事情他哥哥哄哄他就完。
可憐樂隊里如果出只臭蟲那么就會一鍋臭,哎~
我明白尼爾的心情,也同情他做出了這么多的自我折磨,差點把自己害死,差點害死自己親弟弟,到頭來害死葬送了哥倆兒的前途不說,他就是嫉妒童年伙伴為什么可以讓2億人沸騰而他就不能。有些事情是不能比的,哎~男主角演的太到位了,最后想要去刺殺波諾,他完全是個LOSER一個懦夫,只有那些沒出息的羨慕又見不得別人有所成就卻不能實現自我的人
成功其實也是需要運氣的,當bono和neil還是默默無聞的地下樂隊時誰能料想到今后U2的輝煌呢。neil時運不濟,性格缺陷鑄成他的失敗,但這個失敗者實在太可愛太讓人不忍心了。不禁想起自己當年大學搞樂隊的時光,同樣也是從零開始,熱情高漲,neil始終觸動著我那根逐漸遙遠的神經。就像豆友說的,有時選擇很重要,neil做了錯誤的選擇,但沒有那份堅持,樂隊也不會走向正道,不過誰知道呢,有如U2的歌詞“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 am looking for",neil追尋的和bono追尋的完全是兩個目標,起點不一樣,或許最終會不同。此外gay老頭的經典臺詞實在有必要再裝逼貼一下:
Karl: A word to the wise from an old man before you go. Remember only this: the measure of a man is what's left when fame falls away... oh, and another thing: get as much sex as you can!
尼爾與bono是同學,大家為了成為搖滾明星而各自努力。。
bono的樂隊最后成為全球著名的U2樂隊。
而尼爾則和弟弟在脫衣舞廳唱著無人理解的搖滾。
尼爾一直堅信自己的搖滾夢想在一步步實現,但在實現的路上卻不斷地制作麻煩最后給樂隊拋棄了。
而因為拿了黑幫的錢去實現搖滾明星的夢想,尼爾與弟弟給黑幫老大抓去而錯過為U2表演的機會,尼爾必須為黑幫老大寫文章澄清媒體對他的不良傳聞。。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驚喜,因為這樣,尼爾成為著名的作家。弟弟伊萬則成為英國最忙碌的搖滾歌星。。
在觀影的過程,一直覺得尼爾很堅持夢想但卻不斷地摧毀之前的努力,本想著,這可能是一部講述沒有成功案例的勵志故事。
但電影的結局卻出乎意料,尼爾成功了,只是 不在搖滾的路上。
人生總有好的事情要發生,只是遲早的問題。
關鍵是,有沒有為此努力過。
尼爾或許不是最好的搖滾明星,但他的精神卻很搖滾。
不是嗎,誰說搖滾的人一定得墨鏡皮衣電吉他。
具有搖滾精神的人就是rocker!
在人生的路上,只要努力過,也很搖滾。
不是嗎。
尼爾:“你不覺得他們是在裝蒜嗎?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一切,可他們居然還在唱:我還沒有找到我尋找的!”
伊萬:“他們只是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電影中麥克考米兄弟的對話)
《killing bono》講述的是一個和著名搖滾樂隊U2有關、但直接關聯不大的故事。因為U2是這么多年來我最喜歡的一支樂隊,所以對一個以“殺死主唱”命名的電影,也稍帶發生了些興趣。我還記得,這似乎是好友第一時間向我推薦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U2樂隊高中時期同窗的故事。neil(尼爾·麥克考米)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bono的同學,有個叫evan(伊萬)親弟弟。尼爾喜歡音樂并堅信自己注定會成為一名搖滾巨星,他下定決心和自己的弟弟伊凡一起做專輯、開露天演唱會、成名成家。為了和bono一爭高下,他賭氣的拒絕了bono邀請自己親弟弟加入U2(那時還叫hype)的建議。
關于U2,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他們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則命途多舛、屢遭不順。尼爾有自身的問題,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得意忘形等
“殺死波諾”“謀殺”波諾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