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旅行,湊巧遇上,今天在Barbican Center看了這個片子終于。之前想去看一直,但都沒趕上分別在波士頓和紐約的首映。
電影跟我的預期不太一樣,看完后的感受跟當初第一次看Helvetica和Objectified時完全不一樣。片子不是單純說建筑,我一開始覺得他這片應該是重點采訪知名的建筑師和事務所,但不是。片子講城市化,建筑當然還是占很大比重的談,可片子不是單純只講建筑。導演的題材越拍越大了;從一種字體,到近幾年的產品設計,到講城市化。問題大了,線路就多。從采訪選人看,導演這次有加入了自己一定的出發點。紀錄片的感覺沒有像前兩部那么來的客觀和記敘性強。
整個片子是一個個城市的講下來,然后每個城市由采訪的對象來講述他們當初的構想和他們居住的感受。片中最喜歡的例子之一是丹麥:最靠里是自行車道,然后是停車道,然后才是機動車道;說這樣就是停車道保護騎自行車的行人而不是自行車總是擦到撞壞停泊的車輛。只是轉一下思路,一切都解決了。最好的設計永遠是可以自然而然解決問題的小動作。

“城市化”2011年度佳片,問題的答案有且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