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電影中斷才意識到瑪蓮娜的特殊身份,也是看著看著才發現瑪蓮娜的高貴和癡情,禮貌用語“謝謝”永遠掛在嘴邊,即使面對惡毒的辱罵也忍著坦然面對,愛侶的猝死帶給她的猝不及防,直到焚尸前鏡頭才給了眼淚。愛侶死后,她常常出現故人的幻覺,在車上,在車庫,在家里,在殯儀館,其中最奇特的莫過于在幻影的指引下她找到了愛侶,我總感覺這個場景具有象征意義和普遍共鳴,正如自己常有的夢境里總會出現那個10歲的妹妹。電影的結尾,她尋回了那條狗,偏見還在,但生活也要繼續。

我很理解導演選擇的符號,也感到了政治正確的無聊。
不斷閃現的鏡像和自我觀看,用來發泄的拳擊道具,隱現的愛人,被拒絕承認的伴侶身份……包括逆風中的行走,這些都傳遞了一個符號化的變性人的困境。
但,是「這個女人」的困境嗎?
她以前愛過誰嗎她的童年如何她怎么看待歌唱?這些令一個人區別于另一個人,叫人為她的眼淚心碎,心軟的細節,我都沒有看到。
全片華彩,大概也就是女主角的三次歌唱吧。「愛情就像舊報紙的頭條,誰還想翻看?」
想想臥虎藏龍,覺得這屆奧斯卡可真是政治正確掛帥。

201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普通女人》:變性人比普通女人難多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