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 看電影 我們不應該抱著去研究的態度去看 有些東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會讓你對電影產生誤解
這部電影 并沒有講什么深刻的道理 沒有什么大反轉 劇情殺
看完這部電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時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舊時的記憶浮現眼前 我們身處在中國 無法體會美國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們之間也有連通性

看完減肥成功的Jonah Hill和石頭姐的《Maniac》才得知他也邁出了自己當導演的第一步。馬上沖到劇院去欣賞這部隨時都可能下線的只有不到90分鐘的可以被列入文藝片的電影。說是電影,他的主題,色彩,畫面,4:3的比例,甚至略微粗糙的帶有顆粒的畫質,都仿佛在按時我們這是一部家庭錄像。就像20年前流行的那些家庭錄像一樣,這個電影帶著太多私人的感情色彩。
每個喜歡看好萊塢喜劇的影迷,怕不都是看著Jonah的電影“長大”的。哪怕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要看見他的雙下巴,就會無厘頭地笑起來。認真扮演丑角的人

青春可能就是這樣,三五個家長印象里壞孩子的好友,享受那無憂無慮的日子,我也為了能融入那些Dope的朋友像Sunburn那樣嘗試Be cool ,變得大膽,變得暴躁,變得學著仰著頭,拿著Enjoy the life的借口,去學會浪費,無所事事。這部電影我覺得最清醒,最理智的男孩是Ray,How to be cool,Keep practice hard ,Be a pro.在Ray受到pro skaters認可時,朋友們可能忽然間意識到了什么,夏天在悄悄流逝,友誼也慢慢因為How you choose to live而悄悄變味,到最后只留下錄像帶里那我們逝去的夏天,耐人尋味

結尾放四年級的視頻的時候我以為那是像《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那樣的情緒高潮戲,但沒想到就此結尾,幾乎完全沒料到,認為不是太恰當的結尾點。
但隨后的片尾鋼琴曲卻仿佛是在做outro,情緒突然散逸下去,并且有了回望感,真正的滑板街頭青春mid90s是屬于傷感記憶的。
白人黑人界限消失。街頭屬于所有街頭少年。
有幾個鏡頭非常好看。比如在兩條公路間少年們滑著滑板迎風飛過。或fuckshit走進房子里拿酒又出來的長鏡頭。
故事本身很簡單

十五年前,當我第一次接觸滑板,戰戰兢兢走到城市里大家聚集的spot的時候,我也是如此害羞,我只能躲在廣場的角落練著蹩腳的ollie,一直到有個哥們滑到我的跟前對我說:嘿哥們,一起下來玩啊。
十五年后,現在我30歲了,仍然不變的是滑板依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已經不是最重要了,頻率也已經從每天滑變成了每個月一兩次,今天在skatehere上看到這個電影的資訊,于是就有了這些文字,這也是這么久以來真正靜下心來對自己說說話。

《90年代中期》關心腳下的路和想成為的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