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好的化工材料是一切工業的基礎一樣,好的事物原料則是一切料理的基礎。本片講述的就是最基本的主食的故事,而對主食的理解,則是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西方的面包、中國的稻米、亦或是非洲的西瓜。
支持:
1.更新了太多的觀念。比如原來玉米和土豆可以長得如此五彩繽紛,原來猶太人吃肉有特殊的要求,原來芋頭可以長得如此大,原來有人打漁可以如此輕松。
2.日本人的強大。在當時那個時代,日本就在全世界找到了這么多的人來幫助它進行拍攝。而在每個拍攝地,甚至包括非洲,都有日本的人類學家進行活動,對比之下,中國真的在財力和學術能力上都輸了太多。
批評:
1.太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總感覺整部片子有一種故意拔高食物等基本的東西到意識形態的感覺。充滿了對現場的夸大,對人類活動的贊美。
2.具體涉及到的領域太多。比如涉及到一個面條,其實就可以講好久。當你把任何一樣復雜的主食限制在40分鐘的時候,就會忽視太多的東西。比如豬肉就只講了德國,奶酪只有奧利力,對于中國的臘肉或者其他地方的完全忽略。
美食的基礎
美食的基礎

「人間は何を食べてきたか『第4集 アンデスの贈り物 ~ジャガイモ~』(NHK教育テレビスペシャル/1985年放送)」について考える
1985年にNHK放送されたこの番組は、「いま(1985年―筆者注)、日本でファッションとさえ思われているようになったジャガイモ」にまず疑問を持ちかけ、そして焦點を「かつて新大陸からヨーロッパなどに伝わり、人々を飢餓から救ったジャガイモ」に當てようとし、その源流である南米のベルーのマルカバタ村を取材することで、アンデス山中のインディオが標高4000メートルの地で如何にジャガイモを栽培し、主食にしているかを伝えていくと同時に、「本當の豊かさ」とはなにかという問いかけをもあえて日本社會の視聴者に投げかけようとする、そういう番組であるように思える。
しかし、ここで絡んでくる問題は、決して単純には思えない。
ひとつは、南米地域におけるジャガイモ(食文化)の伝播とはいえ、「新大陸の発見」という出來事が背景にある以上、その伝播の手段には、必ず常に暴力や侵略性が伴っていることが、…

民以食為天,人活著就離不開吃。
據說人的一生中有15年的時間是在餐桌邊度過,我們一輩子平均十萬次在餐桌前坐下。
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不僅提供營養,品嘗美食更是人生一大快樂。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很多人領略了美食的魅力,不少人將這類影片視為下飯“神片”,吃飯的時候看更有食欲。
其實30多年前的日本NHK電視臺,也曾拍攝過一部關于美食的下飯神片。
確切地說,這是一部關于食物、人類文明和全球史的作品——
人類以何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
人間は何を食べてきたか 食と文明の世界像

1. 種植-天氣
根據天氣來安排具體播種、收獲的時機
2. 儲存
冬天或旱季無法種植或收獲的情況下,如何保存儲藏已得的糧食
鹽漬
脫水
加香料防腐
腌制
發酵、制作醬料
3. 盡可能利用本地的材料
4. 年閑休息時,對祖宗的祭拜、對上天的祈禱,大家一起慶祝,唱歌喝酒,維持群落的融洽關系,互相幫助
5. 教導孩子關于生產的知識
6. 水資源太重要了,沒有水不但無法維持生存,也無法維持生產,甚至不能發展一些儲存的手段
7. 對農耕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人口,人口多了,就能有更多的產出
不但對人來說是這樣,歷經千年被篩選出的可種植的植物(玉米、稻谷、小麥、高粱等)也都是生殖力極強的作物
而畜養的豬,則相對于工具性質的馬/牛/驢/騾等,更是一種經濟產物
8. 尊重食物,尊重經驗,尊重天氣和土地,尊重各個不同種族在各個不同地區生存積累下來的習慣,先要肯定他們的存在,不能憑自己臆測妄下判斷

《人類以何為食》,NHK三十多年前拍的紀錄片,講現在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的故事。
片名口氣很大,拍得很“任性”。
比如“茶”一集,“無視”其他茶類,大篇幅講云南少數民族的曬青綠茶和游牧民族日常飲用品黑茶,幾乎不闡述工藝,不解釋歷史,不做“科普”。
有時一集僅講一個地區,一個家庭,比如“面”,只講黃土高原一個普通農戶的家長里短;“糯米”講一個苗寨。
甚至“任性”到攝制人員頻頻出鏡,拘謹的坐在炕上喝茶,強撐著通過十二碗糯米酒的考驗,不情愿的吞下黑乎乎的土豆。

《人類以何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令人心動!生活要保持最低程度的瀟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