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1 10:10
首映:2012-03-16(中國大陸) / 2010-11-04(白俄羅斯)
年代:2010
時長:138分鐘(白俄羅斯
語言:俄語,烏克蘭語,白俄
評分:8.0
觀看數:20426
熱播指數:201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千古艱難唯一死
純從軍事角度看,這片子拍得一般。無論是德國人還是蘇聯人,都顯得太業余。當時德軍有很多身經百戰的老兵,蘇軍也經歷過蘇芬戰爭和入侵波蘭,雙方都不是生瓜蛋子。
從戰術角度看,這片子之中吐槽的地方太多:許多蘇聯士兵集中在窗口射擊,德國士兵密集隊形不懂得利用掩體匍匐前進,遠距離上蘇軍直接沖鋒肉搏而不是利用掩體反擊德軍,德軍并沒有有效發揮手榴彈和噴火器的作用,進入陌生的建筑之前沒有投擲手榴彈,坦克遇到反坦克炮的阻擊沒有使用機槍而是坦克炮反擊,協同進攻的德軍步兵對蘇聯反坦克手接近坦克沒有任何察覺,蘇軍突圍過程沒有集中火力摧毀德軍的探照燈和機槍陣地,等等等等。雙方都顯得太業余。當年的蘇軍和德軍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像電影中的戰術素養,這場戰斗也不會這么持久和殘酷。
戰爭片拍的是戰爭的殘酷和戰士堅強的意志而不是戰術,如同武俠片拍的是俠義而不是武術。
從這個角度看,本片是成功的。
蘇軍士兵高喊“烏拉!”用手槍、刺刀和工兵鏟和德軍肉搏,蘇軍政委組織戰斗到最后,被德軍俘虜槍決;蘇軍少校戰斗到力竭
一直以來,我對俄羅斯戰爭片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蘇聯時代。蘇聯60到80年代的戰爭大片場面上不輸于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領國際水準,也得到過當時鐵幕之外西方奧斯卡獎項肯定,但主旋律的拍攝手法,人物面目模糊的刻畫,都無法給被好萊塢戰爭片洗了腦的我留下足夠的好感。那種一邊是愛國將領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一邊是除了殺敵之外毫無獨立個性的戰士們沖鋒陷陣為國捐軀,我國解放后的戰爭片“打一打說一說”的拍法看來也是老大哥傳統。看完一部蘇聯戰爭片,滿腦子只有坦克飛機爆炸,沒有人的印象。
本片的題材在戰爭片中自成一派,概括來說叫做“以弱抗強的堅守突圍”型。好萊塢稍早有《黑鷹墜落》,《邊城英烈傳》,去年亞洲也有兩部此類型的誠意之作,韓國的《向著炮火》和國產的《喋血孤城》,眾多珠玉在前,電影行業不景氣的俄羅斯要超越,怕是有難度。但本片的驚喜正在于此,它不但超越了上述諸片,而且在蘇聯戰爭片一直以來的軟肋上另辟蹊徑,造成了更值得一看的理由。
龐大的預算自然保證了戰爭場面的恢弘和慘烈,德軍地毯式轟炸的毀滅性打擊
有關二戰的影片,記憶中比較著名的有前蘇聯拍攝的“衛國戰爭三部曲”:《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解放》,這三部曲真實的再現了二戰期間前蘇聯全民抗擊法西斯侵略的艱苦歷程。還有一部藝術性具有相當高度的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小時候我特別喜歡,曾經影響了一代人。
隨著前蘇聯的分裂,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血脈的俄羅斯電影事業,這些年來有了更廣闊的發展,拍攝出的電影越來越多元化。而在國內的大熒幕上經常也有機會能看到俄羅斯的電影,比如去年看過一部商業科幻題材的電影《黑色閃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基于這種前提不知道現在的俄羅斯是否還能拍攝出反映二戰的好看的電影,我有一些懷疑。
5月26日,2011年度的俄羅斯電影展在北京舉行了開幕式。這次電影展一共帶來了七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其中開幕式的首映電影就是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戰爭片《布列斯特要塞》。
影片以一個小戰士的視角真實的再現了二戰剛開始,在前蘇聯與波蘭交界處的布列斯特要塞,德國打響了進攻蘇聯的第一戰
何曾相似的場緊,戰爭就是個就是個絞肉器,攻進柏林好,決戰要塞好 ,都能在片子里體會到一種凝重.而國內戰爭片,我們都只能看到一種以勝利者口吻拍述出來的戰爭記錄.
之前看過影評,說是有一定的宣傳性質,看過之后發現與莫斯科保衛戰的兩點區別:
《莫斯科保衛戰》中 戰爭爆發前與加夫利洛夫談話的是政委福明(真實人物),而本片是內務部軍官溫施泰恩(虛構人物),不過二者都提到了27日的會議。
《莫斯科保衛戰》中福明是被叛徒出賣后被殺害的,而本片是德國人甄別政委、猶太人時主動站出來的。
歷史上政委的確是叛徒出賣的,覺得即使是為了宣傳,本片的改編在這一點上有點過了。
該片是近年來難得見到的有蘇聯風格的戰爭電影,盡管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年前本人弄到的高清字幕版已經看了三次,印象很深的是:紅軍三四十年代就用復雜的軍服軍銜和飾物來區別軍、兵種和專業軍人以及等級,領先我們七十年,真是感慨!
要說俄國的戰爭片,真是沒的說,當初的那些場面宏大的影片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解放》等等,都是戰爭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眼前的這部《布列斯特要塞》,雖然場面無法與那些電影相比,但是還是與《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等新時代的戰爭經典影片不相上下。而且這部由亞歷山大·科特導演的影片,將蘇聯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同時這些用生命捍衛這家園的戰士們又都懷有著一腔柔情。那些戰士在烏拉的口號聲中奮勇向前的場面激動人心。
韓國的戰爭片也有拍的不錯的,但看起來那其中的硬,有造作的感覺;俄國的戰爭片有著深厚的基礎,那種硬的感覺自然而然的體現;歐美的戰爭片感覺很散漫,雖也感人,但那硬總是有被包裹著的感覺。
國產的戰爭片唯一能與這些電影一較高低的只有《集結號》,據說其中的特技還是請的《太極旗飄揚》的特技組。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千古艱難唯一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