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由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在院線大賣,目前累計票房已經超過10億,評分也是全線飄紅——豈止是飄紅,簡直飄紫。而這部電影也確實觸及到很多有趣的問題,引發了各個層面的探討。故此,筆者也趁此機會,對電影提出幾點不甚成熟的觀察。
作為一部院線商業電影,《我不是藥神》顯然是成功的——所謂“成功”,首先指的就是超高票房和口碑。雖然這種社會問題電影今后會否成為一個孤例,目前還很難判斷(主要也取決于作品本身的尖銳度),但毫無疑問的是,業界對此類電影的態度肯定還是比較樂觀的。

前不久(此文寫于7月底)剛去影院把《我不是藥神》補上了。不寫影評,隨便說說感受吧。
首先要感謝導演文牧野、監制寧浩和徐崢,奉獻出了這樣一部直面現實的良心之作!真的是很不容易,看的時候經常會擔心:這里有雷區啊,那里不好寫啊。你想想:衛生、公安、涉外、群眾組織,哪個不容易過敏?我一般不贊成評價電影時去體恤電影人的辛苦,畢竟作品就是作品本身,但這一部真的是要贊一句辛苦。這個題材比前幾年《親愛的》更有意義。非常高興看到國內電影特別是大制作能有越來越多這個路子的片子出現!

戴著鐐銬跳舞的導演讓電影的完成度很高,至于那些不能說不敢說的繼續爛在肚子里。看完電影心中最大兩個疑問:同樣藥效的便宜印度藥為什么不能像高價瑞士藥一樣在中國成為合法藥?憑良心做事沒害人反而是救人的程勇憑啥被判刑?所謂的法不容情,歸根結底是法制不健全或者法保護的不是人民利益。
廣受好評的《藥神》被評價為可媲美韓國電影的作品,然而根本區別是,韓國電影是具有驅動立法的影響力,而國產電影是在立法后作為歌功頌德的宣傳片。
觀影期間無數次哽咽,然而電影本身并不煽情,相反拍得很是克制

王硯輝領演,《我不是藥神》有哪些社會現實意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