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0 21:56
首映:2012-03-02(中國大陸)
年代:2012
時長:9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英語,俄
評分:7.4
觀看數:31345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錢學森”相比其它歷史題材影片看,比較真實了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錢學森》98分鐘的時長顯得有些倉促,從成片效果上看,這更像是一個人物履歷表,而觸及靈魂深處的思想匯報方面略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點流水賬的感覺。影片中原子彈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場景就到了1980年,錢學森在自己簡陋的辦公室迎來了換防的戰士,當他和戰士們說他自己也算是個老兵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當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戰的老兵和同僚們在浩劫過后幸存下來的能有多少?他們又在哪里?他們的遭遇對錢本人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其實這些東西才應該是這部電影在情感上發力的地方,但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敘事邊際的想象之中。
沖著錢老去看的這部電影。總體感覺不差,有些臺詞有些場景還是比較打動人的。但總覺得自己之所以被打動,有部分原因是在于我很容易被理想,熱情和愛國情懷感動,而不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動人。
看過后最強烈的感覺是真的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部更多的從人性角度來講述的中國傳記片。這部電影似乎也有所觸及,但轉瞬即逝之后就變成了愛國宣傳片。其實錢老的一生可表現的東西太多了。哪些經歷讓他回國報效之心如此堅定?在最初沒有被美國移民局調查前,他回國的想法是否有過動搖?回國之后他面對的是幾乎沒有的工業制造水平,完全落后的理論知識,匱乏的物質基礎......和人們對他的熱切希望。在這種生活下錢老是否困惑過?是否煩惱過?他恢復信心,擺脫壓力的過程,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些。也許是錢老一生太過豐富的經歷很難在一部電影里表現清楚,那些一閃而過的畫面帶給我上面那些疑問。我真的希望電影能表現的更多一些,這樣才能讓看電影的我們在面對類似的選擇和難題時,從錢老身上獲得智慧和勇氣。
被錢學森的愛國熱血感動。曾經在中學時代聽到他的事跡時,就非常欽佩。如今在銀幕上更完整的看到,雖只看了后面40分鐘,卻依然熱淚盈眶。從他的身上,你得到震撼與鼓舞。正是那一群像他一樣意志堅定、堅持不懈的人,創造了我們如今的輝煌。你很難想象,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們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種出了“蘋果樹”!我想象不出。
晚年,錢學森對妻子抱歉的說:如果沒有嫁給我,你會成為國內著名女高音音樂家。蔣英回到:中國可以沒有我這樣的音樂家,但是不能沒有你這樣的科學家
看了這部電影,激動的情緒讓我失去了對電影本身的客觀和情緒上的淡定,我的腦海中只剩下去立刻將這部電影推薦給大家,何為英雄、何為偉人,錢學森是也。讓我在寫斯皮爾伯格作品的間隙插播這么一個令我激動不已的電影,準確的說我感覺這部電影已經超越的電影的范疇,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來自靈魂最深處的。
身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學習多年,功成名就的他,參與了美國最為機密的航天科研項目,擔任美國著名學府的終身教授頭銜,然而在國家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依然放棄了無數優厚的待遇,堅持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報效國家,美國政府和軍方一直認為他如果回到中國回給整個西方社會帶來極大的威脅,于是軟禁他,甚至通過移民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他,在他出獄后,在這么個苦難的關頭,他同為中國人的朋友打來電話,話筒中傳來的沒有一句話語,只有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第二樂章,看到這個關頭我再也無法抑制我的情緒,眼淚奪眶而出。來自友人的鼓勵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的決心。無論美國政府和軍方再次開出更加優厚的待遇來挽留他
《錢學森》比我想象的要精致,卻沒有脫離《鄧稼先》那種歌功頌德的套路。
其實傳記類電影一直都不好拍。目下國內的無論是走商業路線還是主旋律無非都是蜻蜓點水式的宏大敘事加無痛瘙癢的家事瑣細。即使不看也知道他會說些什么。這個意義上,深刻實在談不上。而可惜的在于,這樣一個科學家的學術和生活,再加上他的人生經歷,一定可以挖掘出很多東西。看著電影我就在想,如果截取一個時間點,比如1955年,尋找厚實的史料和口述資料,是否更好。就像近日讀羅志田的《再造文明之夢》,中國讀書人出國留學時面臨的那種羨慕和忌恨的復雜心態,再加上中美兩國的交涉,錢學森回國這件事本身就可以將之放大說明很多事情。緬懷的本意在于對于今人有所指導,而簡單的崇拜和愛國主義情緒其實太過膚淺。
反倒是電影中插播的兩端老紀錄片。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他去世前在病床上所說的科學技術很重要,但文學、藝術、音樂也很重要。一個是某招待會現場,老舍、巴金、梅蘭芳、錢學森在同一個場合,錢老面對鏡頭的從容和淡然確實顯示了一種大家風度
“錢學森”相比其它歷史題材影片看,比較真實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