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個人不贊同最后是瑪利亞付錢給蛇頭,打算再偷渡回巴黎。
我覺得這是一個打散的倒敘結構。
也就是說結尾對應的是影片的開頭,
影片開頭的事情發生在結尾的后面。
瑪利亞不是要付錢給蛇頭再次去巴黎,
而是她在那個地點坐著,
遇到了攝影師他弟弟朝她扔紙袋(開頭那一幕)。
而,結尾時安娜在地鐵上的遭遇,
讓她做出決定和攝影師分開,
把家里單元門的密碼給換了,
(開頭一幕攝影師弟弟問他們的大門怎么換密碼了)。
總而言之,倒著推,是導演采用的敘述結構。
未知密碼這個名字很好。
影片核心說的就是人和事情,
下一秒的未知走向。
有點蝴蝶效應的意味在里頭。
一件突發事情讓女主決定離開情人。
一個“見義勇為”的人,
反而導致他“幫助”的人被遣返回原籍。
父親花了不少錢給小兒子買他喜歡的摩托車,
結果是小子騎著車興高采烈的跑了,
不再回來。
行為導致的未知,
是這個片的魅力所在。

哈內克是神!
在第一個戲中戲里,哈內克就說出了他在追問的東西:ton vrai visage。階級、種族、國家、民族、性別、家庭,在穿上這么多層衣服以后,還有沒有真實面目存在,如果有,又該如何將其呈現?諷刺之處在于,這一對真實面目的要求,是在一出戲中說出的;甚至,哈內克對真實面目的要求,是用一部電影提出的:在虛假中要求真實,這是對真實最深的諷刺。
換言之,哈內克在用這部片子追問的是邊界:電影與現實的邊界在哪里?那一出父母擔心孩子的戲,比之后配音的現實更加真實,那么邊界在哪里?
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覺便是此片在敘事和風格上延續了《機遇編年史的71塊碎片》中碎片化的,交錯的,每個片段的嘎然而止和黑幕轉場,以及生活流的平淡與克制。只是《71》中角色的交集出現在了最后,而此片中人物的交集出現在開始。
影片的開始在一段小女孩的猜啞謎游戲后便是諷刺十足的精彩段落。從鄉村前來巴黎投奔攝影師哥哥的男孩發現哥哥家的門鎖密碼更改了,無法進門的他在街頭游蕩時遇見了哥哥的女友朱麗葉.比諾什。比諾什將鑰匙交給了男孩

“巴黎浮世繪”對“簡介”的幾點異議及其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