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1 10:07
首映:2016-09-10(多倫多電影節) / 2017-01-13(波蘭)
年代:2016
時長:98分鐘
語言:波蘭語
評分:7.9
觀看數:60553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殘影余像】眼底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這是波蘭導演安杰依.瓦依達留給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題,那么瓦依達的命題就是作為獨立的個體,究竟如何存活于民族國家的大敘事中。
電影的開篇美得讓人屏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上,零星開著朵朵白花,幾個年輕人撐著畫板寫生,不一會兒,他們跟著老師一起抱著雙臂自由自在地從山坡上滾下來,嬉笑玩耍,與自然融為了一體。在這兒,年輕的姑娘漢娜第一次見到這個對她一生產生至深影響的男人,美術學校藝術史的講師Strzemiński ,他是赫赫有名的先鋒派畫家,倡導繪畫中的形式主義,也是余像理論的開創者。與大自然的無憂無慮形成強烈對比的,是Strzemiński的獨腿獨臂,雖然電影并沒有交代他身殘的原因,但是結合時代背景不難猜出來這是一戰在他身上留下的罪孽。而這片田野的視角構圖其實也是一道隱喻,似乎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他的命運。
<圖片1>
Strzemiński接過漢娜帶給他的一束白花,輕描淡寫地說出了整部電影最重要的一段話,他說,“圖像必須被你吸收,當我們凝視一個物體,眼中會形成映像
完全是由一個時代釀成的悲劇,在那個追求的理想社會,不勞動就沒有飯吃。好像挺合理,所以剝奪你勞動的權利,就是死亡隱晦的表達。思想意識形態會隨著時代發展變化,但藝術是另一個領域的源遠流長,這部電影里還沒有它可能會有作畫人對現實的反映,只是想法不一致罷了。他也沒有想和誰做對,他只是不想藝術被“定義”,創作被局限,這意味著狹隘,變質,喪失了最本質的自由。當什么都要靠分配領取,人們似乎也喪失了幫助別人的機會。政治與藝術應該是要有界限的
全片最明亮的構圖是片頭寫生的草地和片終滾動的名單吧。
其實不喜歡看這樣的電影,因為看它比看燒腦片想得還多,而且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
影片的運鏡讓我覺得單調得像在看靜止的油畫,但又有那么幾個鏡頭是油畫里靈動的細節。主角不是畫這幅油畫的人,也不是畫中的角色,他更像是承載這副畫的一片靜默的畫板。他固執己見,又不懂收斂,尖利的棱角能劃破摘畫的手;但他無法抗拒被涂上悲劇的色彩,可是電影體現的又不是在他這畫板上作畫的過程。而是一幅都畫好的油畫,擺在那里一個小時四十分鐘
有個哲學教授,評價說“按照中國的標準來說,尼采是圣人了,因為他預先領受了這個世界或者說民族的苦難。”那其實藝術到了一定的維度后,逃不開的問題是選擇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備受愛戴的大學教授與知名的前衛派畫家。當史達林提出「社會主義式的寫實主義」,且被波蘭當局奉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時,他站在異議的那方,結果不但被撤銷教職、剝奪藝術家身份,甚至連餬口飯吃的生存權也盡遭踐踏。而自詡為小螺絲釘的人們,成了國家機器的暴力幫兇。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圖片9>
<圖片10>
<圖片11>
<圖片12>
<圖片13>
<圖片14>
<圖片15>
<圖片16>
<圖片17>
<圖片18>
<圖片19>
<圖片20>
<圖片21>
<圖片22>
<圖片23>
<圖片24>
<圖片25>
<圖片26>
<圖片27>
<圖片28>
<圖片29>
<圖片30>
<圖片31>
<圖片32>
<圖片33>
<圖片34>
<圖片35>
<圖片36>
<圖片37>
<圖片38>
<圖片39>
<圖片40>
<圖片41>
<圖片42>
<圖片43>
<圖片44>
<圖片45>
<圖片46>
<圖片47>
<圖片48>
<圖片49>
<圖片50>
<圖片51>
<圖片52>
<圖片53>
<圖片54>
<圖片55>
<圖片56>
<圖片57>
<圖片58>
默念著“對于愛與藝術,最多也只能傾己所有”這句話哭了一整場。
他畫著先鋒的作品,卻放置在了倒退的時代。這明明是個嶄新的國家,卻充斥著陳舊的霉斑。當畫布被斯大林的旗幟染紅,正昭示著政治染指藝術。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歸之途。一個顯赫的藝術家被辭退工作開除藝籍,沒資質買顏料沒余錢買糧食,藝術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讓人心寒。
瓦伊達遺作,再現寧折不彎的先鋒畫家的最后歲月。沉穩克制的敘事掩不住厚重的歷史感與“個體是歷史的人質”的悲涼底色
【殘影余像】眼底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