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看了一回余華的《活著》,所以考完這部電影之后的第一感覺就是:在青春的親情友情前,生命真的很脆弱。
特別能理解小綠的選擇,因為那是青春。青春會把一些小事無限放大,把一些感情放在生命之上。所以小綠最后走進大海。很唏噓很無奈。
真的很喜歡臺式青春片,不矯揉造作沒有大起大落,那么自然又那么溫情。
嗯,對比小綠,我希望更多的少年人能有小智的情商。

一部現實打敗愛情的電影
劇情比較老套 道理比較老套
類似于《那些年》
男生都是一樣的貪玩不上進
女生也是努力學習心懷理想和遠方
愛情的種子在懵懂無知的時候發芽
隨著日常接觸的環境變化
相愛的兩個人產生巨大思想上的分歧
男生對女生說你變得我不認識了
女生對男生說我們不是小孩子了
以后
男孩的生活總是一塌糊涂
女生則隨風隨水愛情會重新收獲
但彼此之間都難以忘記年少時
荷爾蒙初次活躍的悸動
最后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
不努力愛不了你想愛的人
……
異地戀可怕的不是距離遠

看名字以為是一部日韓的小清新電影,沒想到是在臺灣拍的,董子健的標準北京話兒刻意加了些臺灣腔,不過還是挺喜歡他的表演的。
電影講了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青澀感情,發展到后來的遠距離的愛情。遠距離,未知數,一個過早看清一個不愿長大,所以分歧也原來越多。感情里的好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可以,有些問題也真的不是擺在臺面上通過商量談判過就能解決的。
本以為還可能會有happy ending,結果猝不及防的來個男主跳海自盡。可能真的心灰意冷無力改變了吧。
今天心情挺壓抑的。
昨晚上跟yht聊了很多

這應該是一部有保質期的青春片”。看過一遍之后不太想再去看第二遍,而且也沒有觸動我很多。我覺得這是一部商業或者營銷目的很強的電影,趕在畢業季這個檔期,給即將高考和畢業的同學們一場青春的追憶。這樣理解起來它的確更像是一個很應時的產品。最為直接的宣傳手段,就是在各大院校做點映交流,借助同學們和互聯網來實現更大緯度的宣傳。這一系列行為站在電影的商業屬性上來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覺得電影本身并沒有匹配上它的營銷宣傳。至少要讓很多人覺得,他們在做的這樣一件事情是有意義的,如果覺得說“意義”顯得深刻,那它的娛樂性在哪?

六弄咖啡館:戴立忍領銜,真正的離別總是無聲上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