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High Score的這兩天仿佛回到兩年前每個周一晚上的Games 101 lecture。因為是唯一一節在Washington Square校區上的課,要坐校車從BK到曼哈頓,努力把slides上沒有的要點都記下來應付周三lab的小測。期中期末背100多個游戲的發行年份、平臺以及制作人的時候天天在心里吐槽,現在想起來倒是很懷念。畢業之后認真做indie的同時才逐漸意識到這些當時覺得無用的知識如此重要。了解歷史,是為了回答兩個問題: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將會成為誰?
一個身份單純的玩家可能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我幾乎可以背下來游戲主機商業競爭史,做為游戲歷史愛好者,我的書柜里塞滿了國內外不同出版社的游戲歷史書,所以在網飛上翻到這部片子時是直接無視的,不就是講那些已經知道的事么。但真不是,它沒有用傳統的故事講述方式,主角不再是神一般存在的 Hero 例如宮本茂,而是某一位幾十年前獲得任天堂游戲比賽冠軍的普通小孩,他和他所處的時代一起被電子游戲的興起所影響的個人化經歷。連游戲巨人 EA 的故事,也是由一個 LGBT 群體的黑人同性戀參與一起講述

如同片名所指出的,游戲,可能是最平凡的競技活動。游戲的競技屬性是令人著迷的,這部片子提及了很多關于游戲比賽的歷史,其中最讓我震撼的還是第一集中的space invader那段歷史。
在對博得之門和ingress的評論中聊到,一切RPG的起源是Ultima和DND。這是游戲的另一個分支,也就是對世界的再創造。這種對于世界再創造的欲望,最終形成了從Ultima到wow所有那些令人震撼的世界。而觀察doom這個最后的例子,除去技術上的進步,本質上也就是competition in a fantasy world for everyone.
在我的記憶中

這個紀錄片的分級是r21(新加坡)提醒一下大家酌情觀看。
ep1:
《space invader》的靈感來源是《世界大戰》(這本書真的啟發好多)。原來空中飄著的是章魚,螃蟹之類的海產品。虧我小時候一直叫人家“小蜜蜂”
《吃豆人》的靈感來源是缺了一塊的pizza。太傳神了。
游戲機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ep2:
任天堂是做花牌起家的……
任天堂曾經野心勃勃想爭取美國市場,超級瑪麗和塞爾達多少都是做給美國人玩的東西。結果一不小心文化輸出了。
星之卡比的來源是一個叫卡比的美國律師

兩天看完這部由馬里奧的配音演員Charles Martinet講述的電子游戲早期歷史,一共六集,每集40多分鐘,從雅達利講到了Doom毀滅戰士,感覺就像逛完一個博物館。Charles Martinet本人沒有出鏡并且沒有“特意”喊出馬里奧的那些臺詞,片子的特色之一是讓一些老牌游戲制作人做出一些“游戲動作”,另外就是出現大量的“用紙和筆”創作的畫面。因為內容問題,諸如小島秀夫宮崎英高等現在很有名的游戲制作人沒有出現(他們的游戲倒是在一些混剪里出現了,尤其是黑暗之魂,出現了好幾次233)
Netflix出了電子游戲編年史的紀錄片,
而微博還在議論電子游戲是不是精神鴉片
四十年前,精神鴉片是武俠小說。 三十年前,精神鴉片是香港電影。 二十年前,精神鴉片是日韓偶像。 十年前,精神鴉片是早戀。 現在精神鴉片是手游。
管管孩子,救救游戲吧
看到如今的現狀,真的感到可悲。

【劍指高分】凡人的告白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