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19:40
首映:1987-09-23(法國)
年代:1987
時長:128分鐘
語言:德語,英語,法語,土
評分:8.6
觀看數:66600
熱播指數:195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柏林蒼穹下》精益的劇情片 To be continued.
看了《柏林蒼穹下》前四分之一后,好靜。情緒,思想,大腦。熱鬧和混沌逐漸退卻,靜寂之下似乎是孤獨。思想的活躍充盈,情感情緒的變化跳躍,被平息。有點不習慣,踏入真正的生活和此刻。脫離了對外界的牽掛,似乎是被剝奪了整個世界。我們總是通過觸及世界來感知自己的存在。和外界聯系地越多,越有存在感,借此擺脫孤獨。孤獨是什么?孤獨是不好的嗎?孤獨會讓我們感到難受嗎?脫離了外界的一切,自身還存在嗎?
凡人的世界,天使的世界。凡人的世界,人與人互相接觸,但每個人的思想精神卻是孤立的
“當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總是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么我被叫作我而不是你 為什么我是在這里而不是在那里 世界是始于什么時候又會在哪里終結我又怎么知道 陽光下的生活不過只是一場夢”
鏡頭穿梭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帶著我們去感受柏林墻倒塌前的柏林 看到標志性城市建筑 聽到各個階層不同人們內心的不解 迷茫 煩惱 不滿 分裂的德國 人人遷居不定 歷史給柏林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柏林蒼穹下這樣的電影自然少不了文人看客、風儒書生的橫加指點,說三道四,評頭論足。其實這部電影的結構再清楚不過了:兩個在柏林他樓上俯瞰城市的天使,一個理性、悲憫、堅定,一個感性、熱情、真誠;一個選擇堅守,一個選擇淪為凡人,嘗嘗血的味道,體驗自身重量的感覺。
如果說德州巴黎是風格的全面取勝,是公路片的復興,那么柏林便無疑是風格和思想的全勝了。文德斯最愛聽美國的鄉村和路途音樂,他的電影里的主人公總是在前行,并且更多的是經歷、市體會、是聆聽、是凝望,不管是德州街邊參觀上的粉紅色得廣告燈,還是一個老者垂暮之年的嘮噪和感慨。不同的是,德州巴黎更多的是讓你坐在父親的座位上,看著兒子的笑臉,靜靜的等待著,認人潮車流穿梭而過;抑或是穿著牛仔褲,帶著牛仔帽,挺著肩膀走著莊重成熟的步子~~柏林則截然不同,我們更多的是站在了聆聽著和被聆聽著的身邊,聽著沒完沒了的獨白和心聲,并且,我不得不承認的是,由于翻譯的原因,更多的形而上的獨白并不能引起觀眾太多的共鳴。當然,當老者望著波茨坦廣場
《柏林蒼穹下》是文德斯作品主題的集大成者,但在形式上又不是人們完全所熟悉的那樣,比如說像《愛麗絲城市漫游記》《錯誤的舉動》《公路之王》等。人們有一種觀念,認為1970年以后的公路電影就是文德斯所建立下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漫游的方式呈現。說到“漫游”,就不得不提一下漫游悠久的歷史:從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到法國新浪潮,隨處可見“漫游”的身影。德勒茲的《時間—影像》里也討論了漫游的概念,同時也對現代主義的電影敘事做過一個闡述,“在因果關系被破壞的前提,時間被重新帶入電影中
《柏林蒼穹下》精益的劇情片 To be continue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