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8-02 20:35
首映:2018-02-18(柏林電影節)
年代:2018
時長:122分鐘
語言:韓語
評分:6.4
觀看數:46872
熱播指數:363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轉/《人間,空間,時間和人》主題駭人 卡司也相當吸引眼球
如何區別一位藝術家是真瘋還是假瘋,是只在電影中瘋還是生活中也瘋?
金基德的《阿里郎》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辨別樣本,這部紀錄片可以看成是金基德對自我精神病癥做出的診斷報告。他既是精神分析師,也是精神病人。
于是我們看到金基德在《阿里郎》中不斷切換于兩種角色: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一方面,他拍攝另一位身陷囹圄,拍不出電影的導演;另一方面,他又化身被拍攝的對象,對著鏡頭“哭訴”(字面意義上)。
這不是一種藝術手法,而是真正的人格分裂。
同樣因為外界原因拍不了電影
《人間、空間、時間和人》
首先,電影讓我想到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母親》還有MohammadRasoulof的《浮城記》,從隱喻層面來看,故事是有相似性的。
當然,金基德這部電影,很好地展現了自己的特色:一種對現實世界冰冷到極點的審視,還有慣于使用的“逆心理”手段(絕對不讓觀眾看得高興)。
電影荒誕,但是我們并不難看懂其中的意思。金基德這部電影野心很大的,他要解構的是人類的一切。
首先是人間。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是最簡單最清晰的一部分。有人就有好人壞人
準確的說的話我是只看了電影解說,有機會無聊的話再看看這個吧。拋開劇情不說韓國電影在人性方面一直都是不讓人失望的,看解說的時候確實也不太那么舒服,因為有些地方在我們看來可能沒有那么的合理,但是如果想看下去自己內心就要找個理由讓自己認為是可信的,導演這么做是可行的。還好,我沒看到這部劇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那里胡攪蠻纏,宣揚末世主義。船長有武器有勇氣,可惜的是單槍匹馬;那些下面的底層有人數,不過都是一些烏合之眾,確實也是靠不住啊,對方一把槍就把幾十個人嚇成那樣
我們現在談論的法律、道德等等,這些在我們眼里已經司空見慣的“現代文明”產物,在人性面前是毫無抵抗力的,可以說在“生存”這個游戲里,這些也只不可是后期添加的“屬性”。
影片前半部分講著人性,“弱肉強食”的社會法則,只要你權力足夠大,你會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奇怪的是這些東西,有時還并不是你有意而為之,總有一些人會主動奉上,時間久了,有些人不免會被這種無形的力量而綁價吧!
最后害人害己。
后半部分就是深厚的宗教氣息,當船上的老伯得知女生懷孕,在她身上所做的手勢
人間就是航行于海面上的這艘軍艦,軍艦上的乘客劃為五類:議員和兒子,混混,船長和船員,乘客,老頭。故事從這里開始,要講述導演自認為的人類起源與未來。
議員是權力,他身居高位、形象得體,同時高傲自大、貪欲膨脹、偽善骯臟,食物對他而言是保持身份,在眾人啃飯團時他用刀叉優雅用餐,在混混和妓女吃燒焦食物時罵他們吃相難看,而他撿起的是瓶紅酒,在會餓死的情況下仍然在努力保持身份和形象,餓到要吃人的時候還會嫌棄妓女的肉不好吃。他被混混打死其實是不錯的結局,否則到人吃人的時候
看韓國電影總希望會有點意料之外的收獲,不過現在看來,劇情才是韓劇的亮點,劇情帶著情緒才能有表現的張力。除此之外,就像隔空發騷,在我看來情緒是俊朗外表里帶出的荷爾蒙,這種模糊不清的表達,沒法彌補視覺沖擊伴隨而來新的理解。
金基德處于對欲望的思考,妄圖賦予老人一個清醒的身份,證明年齡與經歷能穿透所有身份,包括政治家的殘忍與明智,小人物的自以為是,普通人物的高尚正直,甚至想用奉獻來說明欲望是值得獻祭的。可生存并不是最終出口,欲望才是。
如果從后往前看,我寧愿認為
轉/《人間,空間,時間和人》主題駭人 卡司也相當吸引眼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