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1 23:08
首映:2011-04-06(埃及) / 2011-09-16(美國)
年代:2011
時長:91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3
觀看數:7448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悸動的心】2011年,Death is easy, love is harder
格斯-范-桑特眼里的青春,總是彌漫著一股青草地上的水汽,介于清澈與曖昧之間。即使是那部殘酷冷峻的《大象》。《無法安寧》講述的是另一種殘酷:命運的不可逆轉,成長的無可奈何和生命中難以面對的傷痛。所幸,本片里,青春的戾氣從這殘酷之中突破重圍,堅定頑強地守衛著我們心中的柔軟。
伊諾克是個跟同齡人不太一樣的男孩,他不開車,也沒有車,有一個陪他混日子的日本鬼魂哥們高橋寬(加瀨亮飾),有去參加陌生人葬禮的癖好,在一個葬禮上認識了患有癌癥的安妮貝爾。安妮貝爾開朗獨立,行事果敢大膽,用高橋寬的話說,怎么看都是個男孩。兩人在平淡清閑的生活里相伴相愛,迎著那個已知的黑洞從容而行。
死亡,我們究竟應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它?有沒有指導手冊?死去的少年背負衛國的榮譽,死過的少年被陰影纏繞,將死的少女卻平靜從容。迷茫隱痛的人生,究竟有沒有通向豁然開朗的捷徑?格斯?范?桑特用最平實手法,用這樣三個少年與命運糾纏博弈的故事,給予出一個生命的態度,竟然跟《功夫熊貓》里給出的一致;傷痛是會愈合的。
好像有那么群孩子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伊諾,永遠是黑色,穿梭于陌生人的葬禮,沒有車子,有一個鬼魂朋友,輟學,初見安娜貝克時的敵意和抗拒,似乎在生的世界里,他總是不合時宜,穿著不合時宜的衣服出席陌生人的葬禮,跟別人總是說著不合時宜的話,一個經歷過死亡的人,毋庸說留戀這個生的世界,倒不如說是更向往死。
安娜貝克,永遠是彩色的衣服,喜歡畫畫,臉上總是回頭瞥見伊諾是掛在臉上的溫暖淡然的笑容,她告訴伊諾衣服不合時宜,她幫伊諾在葬禮上解圍,她從不會吐露治療的痛苦,她不想死
理解那個少年的心情。但我不確定愛是否可以救贖愛。
拖著軀殼在人世間游蕩,固執地尋找著那已不存在的可能。
她的生命短暫,卻活得很認真。愛達爾文愛飛鳥。最愛的是水鳥。
不幸的永遠是活著的那個人。即使他假死過三分鐘。
死亡的虛無最終敵不過生的光明。即使他生無可戀。
遇見她。生命中短暫的三個月。他的愛讓她不再恐懼,讓她安寧。她的愛似乎讓他放下那場缺席的葬禮。
可是我仍然無法預見他的以后。有些痛就那么噬著你一生,能夠救贖的只有自己。別人能給的只是愿景,只是方向~~前路漫長而艱難,微弱的啟明星在遙遠的星空閃爍。
日本鬼說:但愿我能回到家鄉,但愿我能握著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訴你我愛你。當我們沖向目標,他們說要高喊萬歲。我寧愿低語你的名字。無論生死,我永遠都是你的人。
死亡真真很容易,真愛真真難尋。
是不是只有等到只有三個月的生命,才能勇敢。
對格斯·范·桑特這種成名多時的導演來說,要拍一部小清新電影,難度實在太低了點。即便在多數人看來,《悸動的心》是一部標準的小清新電影,主人公就會做一些閑散無聊(在多數人看來)的事情,然而,它還是不同于日系或者臺灣的小清新,至少在畫面上,它看上去有些灰暗,沒有那么多的陽光,不搞美景配佳人那套。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是一部講述臨終關懷的電影,所有的內容其實是圍繞著死亡展開,只不過,格斯·范·桑特采用一種比較輕巧的方式去表現,有如水鳥飛過,看它們從容戲耍,要的只是一種情境和感覺。
我進入主會場,來到著名的巴贊放映廳,排隊等待《Restless》的最后一場放映。我整整提早了兩個小時前來排隊,終于不符有心人,成功進入,并且坐到了最為舒適的座位。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我假裝借她Marche du Film的宣傳冊閱讀而打開話匣子。原來她是法國電視臺的主攻紀錄片的記者。碰巧昨晚我在酒店里面看電視(來巴黎大半年都沒怎么看電視的我居然昨晚抽筋看起電視來)剛好看到法國電視臺的紀錄片《68》,而讓我這種明顯搭訕的行為顯得沒有那么明顯。我們一直在有的沒的地聊,直到影片開始。
Gus Van Sant的這部影片從第一個畫面開始就充滿了他的氣息。用后來在每天免費發放的美國《綜藝》雜志戛納特刊的影評上的話來說,“這畫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膠片在蜂蜜浸泡過一樣”。兩個很特別的角色,很不現實,但是很惹人喜愛,也因此在結尾讓觀眾失去她之極感覺到如此惋惜,又因為他的巧妙處理而感到一絲安慰。
他們在喪禮中遇上,也在喪禮中分別。
然而這個故事從死亡開始,卻沒有在死亡中結束。
男的放棄自己的生命,父母意外離世后一直被死亡的陰霾籠罩;女的患有末期腦癌,卻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情。兩者對死亡的詮釋有天壤之別,卻同樣喜愛到訪陌生人的葬禮,二人遇上注定有一段與別不同的愛情。
此情此景絕對適合大嗚大放高唱絕世戀曲,最好來個煽情催淚的密集式轟炸,但今次的導演是Gus Van Sant,注定讓要大哭一場的人失望而回。導演以溫婉細膩的調子和大家一起探討生命何價,同時上演一幕清新動人的愛情故事,無需上綱上線卻來得特別委婉深刻。
男主角回家向晚飯中的姨母說了一句:「I don’t know why we still eat in here.」
填鴨式的教育鼓勵我們努力上進,為將來富裕穩定的生活打拼,卻鮮有提醒我們要嘗試了解生活的底蘊。為何我們仍能心安理得地殺戮其他生物來進食?撇開社 會賦予的角色定型,「我」到底是甚么?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結束,今天的努力到底是上進還是徒勞無功的掙扎?統統都是窮一生都未必找得到答案的人生課題
【悸動的心】2011年,Death is easy, love is harder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6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