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16:53
首映:1985-07-11
年代:1984
時長:164 分鐘
語言:英語,印度語
評分:8.0
觀看數:20021
熱播指數:110
來源網:三年網
《印度之行》質量保證!People equals people
太尬了,整部電影看得我尬到不行。Dr Aziz的純真熱情讓人無言以對,對比之下英國人民冷淡的世故做派,加上Mrs Moore輪船上仿佛報應一般的忽然去世,看到人整個尬到不行。我看電影很少注意導演,之前喜歡羅曼波蘭斯基,第九道門至少看了三遍,羅絲瑪麗的嬰兒也沒把我嚇跑,然而最后還是被苦月亮打敗,沒再繼續追他的大作。雖然喜歡阿拉伯的勞倫斯,但也沒注意導演,直到桂河大橋,震驚于竟然能有人把英國人拍出令人無法理解和瞠目結舌的瘋狂,才記住了大衛里恩。當時還以為是因為法國人的原著太黑
看了小說緊接著看了電影,電影算得上大改了。小說有三段:清真寺,石窟,神廟。電影直接刪掉了第三段“神廟”,莫爾太太直接少了一個兒子,阿齊茲和菲爾丁騎馬跑過的哈奴曼和濕婆羅神廟被安插給了第一段的阿黛拉,阿黛拉看到破敗的神像,被猴子追逐,一回到家,本來不想和羅尼結婚的她就立馬改了主意,莫名其妙的,她不想結婚的理由沒說清楚(原著一開始就在猶豫,電影一開始她老喜歡羅尼了),突然改變主意也莫名其妙。原著第三段最后騎馬的旅程是故事的升華,電影直接給刪了,刪了......
這也不奇怪
七年前看過的電影,當時最喜歡的導演是伍迪艾倫,看過此片之后,就愛上了大衛里恩,只是之后就忘卻了。
今晚,忽而興起,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翻出曾經的記憶。
記憶中,隱約以為大衛里恩是美國導演,卻不想他是英國導演,且是世界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因這一記憶偏差,煞費了些功夫,終于得之,不再忘卻,熱淚盈眶。
喜歡,因小小的緣由,一個符號,一段影像,一場模糊的記憶,雖微小、淡雅,卻也曠日持久,氤氳不散......
生活越來越瑣碎,沉思變得奢侈,希望自己能保持敏銳的觸覺,去感知世界的美好。
《印度之行》電影劇本
文/(英)戴維·利恩
譯/楊樹正
東方輪船公司門外。夜晚。
透過玻璃窗,能看到外面來往的行人。天正下著雨,擁擠的人群打著雨傘,不斷從窗前通過。一位叫奎斯特的英國年輕女郎走到窗前,停下腳步,探著頭向屋里望了望,然后從大門走了進來。她向售票員走去。售票員一面給她辦理票證,一面客氣地詢問道:“奎斯特小姐,你這是頭一次來印度吧?”
奎斯特面帶笑容:“是頭一次離開英國。”
售票員抬起頭來,恭維道:“真羨慕你,可開了眼界。”
奎斯特抬起頭來,前方墻上的一幅巨型風景畫引起了她的興趣。
售票員立即主動向她介紹道:“這是馬拉巴山洞,離你去的昌德拉帕爾約有二十里左右。”
售票員:“莫爾夫人定于五月二十日返回拉瓦爾品第。你的回程尚未定,對吧?”
奎斯特:“嗯,我可能要留下來。”
售票員:“如果你決定與莫爾夫人一起返回,望及早通知我。”
奎斯特:“好吧。”
售票員將填好的票證遞給了她,交待道:“這是行李標簽,這是你的票,這是莫爾夫人的票。總督與你們搭的是同一條船
《印度之行》質量保證!People equals peopl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