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阿瑟·克拉克一生中最知名的作品當屬《2001:太空漫游》,這部作品濫觴于1948年的圣誕節,時年31歲的克拉克寫了一篇名為《前哨》的4000字小說,參加BBC舉辦的小說比賽。小說描述的是在月球上發現一座外星文明在百萬年前放置于此的小型金字塔,用以觀察地球上人類生物的發展和崛起。然而這篇小說并沒有引起BBC的興趣,正如小說中當時的人類沒有引起外星文明的興趣。倒是三年后,小說被收錄進一本名為《十篇故事集》的雜志當中。至于這本雜志,實在也不是什么高質量的讀物,從名字就看出來了,因為那一期刊物中實際收錄了三十篇故事。
直到1964年春天,剛完成《奇愛博士》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找到克拉克,討要關于科幻電影的點子,克拉克才重新審視《前哨》所提供的思路。在兩位天才的“腦力激蕩”(阿瑟·克拉克語)中,他們意識到月球上的超級文明守望者可以作為電影的切入點,進而引發更為宏闊的故事。于是,反復的討論中一個近未來的太空漫游故事逐漸成型,小說與電影劇本幾乎同步進行。1968年

在這部節奏緩慢的電影里,庫布里克與其說是敘述劇情,不如說是展現了他精心構建的一切,從非洲大草原上茹毛飲血的動物世界,到氣勢雄偉又精密運轉的空間站,而無論是穿行在明暗交錯的環形山間,眺望地平線上的地球,還是停在廣袤無垠的星海中的鋼鐵飛船,小心翼翼地太空行走,或是在360度無死角的環形太空艙內繞圈跑步,這些影像即使現在看來,都充滿了令人窒息的細節與張力。相對于星球大戰、星際迷航、太空堡壘、超時空接觸、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這些后來的無論是嚴肅或娛樂的太空片,2001并不像是原始、粗糙的鼻祖,倒更像是氣勢洶洶、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畢竟,在藍色多瑙河的旋律中,緩慢地飛行或步行,眺望窗外渺小的藍色地球;在幽深詭譎的歌詠與噪音中,飛船緩緩地劃過渺無人煙的星際;以及在完成超越后,管弦樂合奏出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些聲畫組合所帶來的震撼與不知所謂,都已經在反復的觀看與解讀中形成了新的經典,如同長鏡頭、蒙太奇的誕生一樣,鮮明地標識出了“太空歌劇”獨特而神秘的美感。而這種嘗試,仍只是這部劃時代電影的冰山一角。

在完成了《奇愛博士》的創作后
庫布里克轉過身去
背對觀眾
開始了他對宇宙的探索
電影是一種視聽綜合藝術
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的鏡頭使用上
最大限度的淡化其主觀性
即鏡頭只保留有紀錄的功能
通過他的鏡頭
我們可以感受到太空神秘的魅力
可《2001太空漫游》不僅僅是視覺盛宴
也是聽覺盛宴
劇情聲
即故事中的聲音,演員的話語、物體發出的聲音
在電影的“木星任務”中
總有一個沙沙的聲音一直存在
像電腦機箱的聲音
像空調工作的聲音
(不是錄制的原因)
時大時小
總是存在

《2001太空漫游》神魔附體的啟智與冷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