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偶爾會問我,有沒有興趣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外語,據說可以有效延緩大腦功能衰退,甚至預防阿爾茨海默癥。我感謝好意,但總說英文就已經讓我力不從心,第二外語顯然太奢侈。幾十年英語學下來,日常新聞中仍然經常出現需要查字典才能搞懂的單詞和短語,比如國會彈劾聽證時的關鍵“Quid Pro Quo”,含義為“交換條件”,具體指向是以軍援為條件要求烏克蘭方面調查拜登父子。
Quid Pro Quo源自拉丁語,相對復雜,詞根、前綴、后綴等線索不多,只能硬記。與此同時,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也未必熟悉,比如“milf”
超級想要吐槽那個兒子,都大學的人了。行為還這么幼稚。第一,行李要老媽收拾?自己不會收拾行李?第二,霸凌同學!?霸凌這種事情本身就是不對的,你以為你受歡迎就了不起啊?!(朱利安后來成了他老媽之后的情人)第三,那個黑人姑娘真心喜歡他,幫他解決問題,他卻在一瞬間把別人的真心喂了狗?是個女生都不想原諒你。這個兒子真的太多槽點了,十八歲的人啊,還像個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第四,老媽是你想叫就叫來的嗎?上大學了

大多數像我這么大的中國傳統家庭的孩子,母親和父親身上很難會被找到“性”的標簽。與之相關的最深的印象,也就是不小心打開房門看到床上一團隆起的被子里的父母,然后迅速關上門,事后誰也不提;還有在父親電腦里命名為“XX資料”的文件夾里找到的奇怪影片。
除此之外,父母仿佛沒有欲望的人類,仿佛也竭力要將人生活的這個部分在我面前隱藏。這個國家的好多話題,人們都是采取”不說,就意味著不存在”的態度。
回想父母對他們女兒的性教育

【弗萊徹夫人】驚喜于這部劇的細膩和遼闊,真的好喜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