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很美,精巧的構圖和拍攝手法,畫面語言到位甚至有些直白了。
不喜歡“父女情深”的表述,在我眼里這片子好的原因是它把父女的微妙關系表現得很到位,概括來說就是女兒將父親視為模仿的對象,同時也想要獲得父親的承認(性的承認+力的承認),有時要通過抗爭的方式,在東亞社會獨立和控制的對立張力會更大,但這部則表現了父女權力地位的隱秘交錯。女孩的狡黠和父親的脆弱,性別差異造就的曖昧禁忌,隱晦的埋怨,無法傾訴的痛苦焦慮。
看這部其實有點“和解”的感覺,為我自己虛構出一個calum一樣的爹

沒辦法準確地描述看完這部電影后的感受。因為在觀看過程中,被無數飛逝而過的抓不住的回憶片段擊中,就像是你在某天回到家鄉的家里,隨手拿起一本很多年前看過的蒙塵已久的書,指尖漫無目的地翻頁,帶過的字句留在視網膜上的殘影。
那些回憶片段,出現在大腦里,很快被生活中新的刺激稀釋,但又在某處悄悄積累著,被這部電影里沒有目的地的情節,回憶美化過的色彩,寥寥的沒有上下文背景的對白裹挾著,一直帶到了影片最后十分鐘里。
看完后,哭了十幾分鐘。不知道為什么。
不知道被一種什么樣的

很溫馨又有點憂郁的一部電影。以成年的蘇菲的視角翻看11歲時和單身父親的旅行,以dv拍下的一個個錄像、一段段對話,零碎的情節,以及帶有氛圍感的空鏡貫穿整個回憶過程的電影。
因為是dv,感覺這種復古的有年代感的東西很能把我帶入到一種很邈遠的情境。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明亮而又憂郁的,印象最深的是蘇菲和爸爸在無邊的大海邊聊天,爸爸對她說 “你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我講的” 感覺好細膩,又好無奈哦。
電影偶爾會穿插一些 在藍色房間背景下展現出的不一樣情緒的父親,會抱頭痛哭也會崩潰

起初是因為苦苦尋求金棕櫚得主《悲情三角》資源無果才退而求其次來看看海報設計頗有同感的它,我想我的生活需要些優美的風景來填補我去繼續追求那些飄渺的瑣事之后彌留下的聒噪。我也想去看更多新導演們的長片處女座,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好像觸碰到它那安靜的感覺。這讓我想到了趙婷,我有預感這是一個十分私人的故事。看了不到五分鐘我就知道它會是我最愛的那種片子,就像Patti smith的Robert會瘋狂的愛上《午夜牛郎》一樣。
導演不是為了敘事而來

一談到戛納,映入腦海的往往是競賽單元那些大師名導作品,或者是非競賽的好萊塢電影,而平行單元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鮮人問津。國際影評人周是一個專注于發掘新導演作品的單元入圍該單元的都是導演的處女作或第二部長片,不少影壇大師當年都是從這個單元起步,比如貝托魯奇、肯洛奇、王家衛等等。近年來這個單元最矚目的莫過于在2016年發掘出朱利亞·迪庫諾的《生吃》,5年后這位女導演便憑《鈦》入選主競賽一舉拿下金棕櫚獎。今年這個單元再次挖到寶:一部處女作《曬后假期》讓影評人贊不絕口,也讓觀眾感動淚下。

《曬后假日》口碑不衰的劇情片 回憶、成長、想象的共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