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3 04:35
首映:2009-02-12
年代:2008
時長:125分鐘
語言:英語,俄羅斯語,德語
評分:8.0
觀看數:4165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時光之塵 --另一段旅程
只要有稍微多看幾部好電影的歷練,從影片一開頭你就會意識到西奧用了雙線索的環形敘事方式,一虛一實,而最后虛構卻又向現實衍生,并最終與現實交叉形成第三條敘事軌道和情感線索。
首先注意到的是導演鏡頭下的故事演繹與導演個人面臨的生活現實互相并行。深入下去,前一層結構里,上一代人的命運卻全然被時代洪流所裹挾,人與人之間想要和諧安寧相親相愛卻無法自主;而似乎已然擺脫歷史命運鉗制的這一代人卻正無可奈何地面臨著更加痛苦的矛盾沖突,人與人間的關系飽含深情卻又緊張疏離。
影片的三分之二處,看著年齡過大,與現實邏輯并不相符的導演和看起來過于年輕,似乎還存在于電影中的母親緊緊地相擁,母子相認。這一刻,電影中的電影,導演筆下的故事終于和現實中的電影,西奧鏡下的故事相交了。自此,這代人的矛盾掙扎終于得以和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互相交叉,而影片也自此開辟了第三維度的敘事,“時光之塵”這一主題也因此得以亮化。
上一代的艾蕾妮并未留下來陪其至愛斯拜羅斯,而是在營救(我們不妨用救贖這個字眼)下一代艾蕾妮后,追隨雅各布而去
全篇一共83個鏡頭。時長120分鐘。大多數場景就是一個鏡頭。這種長鏡頭烘托出來的氣氛,淡雅。其中好多鏡頭可以用順接,正反打,但是一直都是長鏡頭,也許在導演的思維里,這種限制調動了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所以自成體系,自成風格。這種思維方式需要去借鑒。
觀看的第二部安哲的影片,雖然第一部比第二部評分高,但是我還是較喜歡這一部。時光之塵,他的絕望,他的詩意,他的靜謐,他的對稱,他的人物關系,甚至他的刻意等等帶來的美感,氛,氣氛給我帶來了享受。
紅色的地毯,被砸爛了的電視布滿畫面,鏡頭向上帝之眼,視野慢慢的在開闊,一只翅膀,美男子般的天使伸手觸摸它。一老一小,升格鏡頭,雪地中奔跑。這兩組鏡頭足可以詮釋整部電影。
剛開始加載錯了字幕,是什么計算機課程的東西,卻有了奇藝的錯位感,竟然意外覺得很合適。
也許,這就是突然乍現的靈感,以后也可以在電影開頭設置和電影有一點關系但關系一定不大的字幕。
“一切永不結束”,第一個長鏡頭并沒什么新意。
第二個鏡頭是一個側拉,熟悉的提琴配樂再次出現,鏡頭意外地很短,我決定暫停記錄。
第三個鏡頭很怪,人物的景別很小小的不像安哲的電影。
鏡頭2與鏡頭3在分別延續,鏡頭2的延續有配樂,鏡頭3則無,仿佛像是安哲在和別人的合拍片一樣,兩種體驗在交錯。
雪、雨、霧這些經常出現在老安哲電影里的事物,太潤物無聲了,慢慢慢慢也融了進去,是不知不覺的。跟著跟著自己也低到了塵埃里。多動亂不安的年代,我心之所系只有你,為了你就算是短暫歡愉我也愿意用一生作為羈絆,即便是流放分離,即便付諸代價所需,即便途間有短暫時光你被代替,但只要你愿意,我的歸宿依舊是你。
不知道是否所有叫雅戈布的角色,都像這樣,在背后心甘情愿。全程我都是現在雅的角度上,是這個角色帶我融入的,帶我融入塵埃的。只要你向前奔跑,我從不逾越,甘心隨著你,絕不敢叫停
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個安哲的拙劣的模仿者的作品,我會十分樂意接受這個結論。因為除了那些標志性的布景和長鏡頭,其他地方幾乎一無是處,而前者多半的還是拜我的純視覺神經所賜。大致梳理一下個人觀影中察覺的幾個問題。
1、劇本。這個劇本完全有一個發展成杰作的設定。一部電影、一個自我否定的導演、一段歷史、兩個時空,兩個國家、三個受到摧殘的人,只是只言片語,便可設想這是一部多么宏大的電影。可是砸了。面對這些設定,作為觀眾的我們顯然需要深入這些角色的痛苦,但這部電影沒有允許我們這樣做
時光之塵 --另一段旅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