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取景的電影多如過江之鯽,幾年前在豆瓣建了一個叫“云南映畫志”的豆列,一直搜集49年以來在云南拍攝的電影名錄,大大小小已經有數百部,但能拍出云南味道的不多,因為很多人只是看中云南的景色,需要的是五顏六色的美麗背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沒有當地人和真切的日常生活,缺乏云南人和云南味道。《米花之味》安靜沉淀,神清氣爽,入味了,難能可貴。
此前,最有云南味道的電影,應該是劉杰的《碧羅雪山》,差點看得熱淚盈眶,給了五星。《米花之味》和《碧羅雪山》的故事都發生在滇西

彩云之端,米花之味!
有喜有憂,笑中含淚。
對于類似的族群村落,到底什么樣的發展才是最適合的,能不能不產生留守兒童的問題,能不能不切斷人與自然的敬畏和溝通。回魂,請神,拜佛雖有不科學的成份,卻也體現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對自然的一個敬畏之心。請神上身,道出了對土地環境的影響,道出了敬畏之心疏忽與隔斷。拜石佛,同時卻也有修復與回歸,沖破阻斷與延續,工業時代的飲料罐在自然溶洞產生的聲響,破壞了寧靜的自然之聲。

《米花之味》是導演鵬飛的第二部作品,影片提及了留守兒童、涉及宗教,女性歧視,城鄉差距等諸多社會問題。鵬飛曾擔任蔡明亮作品《郊游》的編劇,指導首部電影《地下香》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
《米花之味》的主線是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貧窮的鄉村,中青年紛紛離開家,去往大城市掙錢,留下少年靠老年照顧,就算歸來,家鄉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當車里四個小孩用稚嫩的聲音唱起小小少年,煽情指數五顆星,止不住的抽泣。
從小生活在留守兒童中,身邊不少親戚和朋友都是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邊長大

《米花之味》中的日式元素(3):片頭“字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