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8 18:17
首映:2011-12-15(中國大陸) / 2011-12-23(美國)
年代:2011
時長:145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英語,日
評分:8.3
觀看數:46970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巨匠之作的戰爭片 升華——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世界上沒有一部電影是為所有人拍的,正如世界上沒有一家網站是為所有人開的。
這是一部適合沖擊西方電影獎的好片。有誘人的中國元素——旗袍、紅唇、琵琶、讓西方人也耳熟能詳蘇州評彈《秦淮情》;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南京大屠殺;有動人的故事情節——少女與妓女的生死糾葛;有獨特的角色設置——每個鮮活的底層小人物都有自己的華麗轉身。
雖然在悲壯的歷史背景下,但這不是主旋律題材,張藝謀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里并沒有高唱紅歌(個人認為電影前半部分中方與日軍殊死對抗的戲份表達的是作為一個軍人最基本的兄弟之情,和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人道主義和對美好的保護,并非是對我黨、我軍的高歌,但能起到一定討巧的效果),而是圍繞15個女孩和14個女人的生存問題,討論了獨特歷史背景下的底層特殊群體(秦淮河畔一群妓女)的命運。這里沒有大無畏的英雄,每個小人物都鮮活地表達著內心的自私和懦弱,甚至到最后都有臨場退縮的,但正式這一群小人物用心底那份最純真的力量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句“替姐好好活著”交換了兩組主人翁的生命
十三釵肯定是張藝謀近年來失手最少的影片,單從電影的指標而言,這的確是一部優質的國產電影。甚至還有文青驚艷于張導能夠在南京大屠殺一片肅殺灰黯的背景之中找到了如此艷麗的敘事,但偶無法喜歡的正是它那股艷粉腔調。
74年前的那場曠世屠殺中,30萬人橫遭慘殺,更有8萬婦女被日軍奸殺。電影就是在這一片背景之下展開,13名青樓女子為拯救女學生清白,自甘交換身份送入虎口……張導在說起拍片動機的時候頗為抒情:這是灰色戰爭中的一抹粉紅。為渲染這一道艷粉,電影可謂費盡心機。
電影的場景始終是在一個脂粉匣子里打滾——教堂變成了怡紅院,地上地下兩支女子啦啦隊此消彼長PK。早該鍋灰滿面,剪去頭發逃難的女人們不知道為什么躲進教堂里還要涂脂抹粉,并把教堂走廊當T臺,一遍遍上演風搖楊柳旗袍秀。青樓女子們撼山易撼輕薄習氣難,躋身教堂陰冷的地下室仍堅持酥胸半露、內衣外穿,搓麻行令,爭風吃醋,誓死捍衛秦淮女子的艷名不倒!貝爾則儼然成了賈寶玉的番幫轉世靈童,激起婦女代表團陣陣波瀾。最后12釵在床鋪上一字排開等候貝爾改頭換面的圣手臨幸
我發現沒上映打1星、2星超過95%都沒看過這部電影。
我真的很遺憾你們沒有在看完后給出客觀的評價,而是先入為主的對這部電影的批評、嘲諷。其實劇情改編跟小說有很大的區別。
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電影,刻畫了一群小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由庸常轉變為崇高,綻放出人性的光輝。影片讓人仿佛又看到了早期張藝謀拍攝《秋菊打官司》、《活著》時的風范。
影片的開端,無論是來中國淘金的美國流浪漢,還是教會女學生、小伙計,以及那群避難的秦淮妓女,都各自有著不同的缺陷,并不是一群高大全的人物。在南京城破、日軍橫行肆虐的環境下,這些不同身份的角色為求生存,都聚集到了一座教堂。美國流浪漢貪財好色,教會女學生用世俗的眼光鄙夷妓女,而妓女們也只是想方設法為自身謀出路。如何讓這樣一群底層角色在幾天之內變得崇高,激發出內心深處的人性之善,實非易事。
把這種人性的巨大轉化,在電影里刻畫出來,需要主創極深的藝術功底。電影敏銳地表現了在戰爭時期兇險萬狀的環境下,每個人都被迫去面對選擇,是主動承受犧牲還是茍且偷生的難題
如果處女和妓女不搶茅廁,是不是日本兵就不會那么注意到那個教堂,故事是不是完全會往另外一邊去?太殘酷了!中國人為了茅廁的問題,連命都搭上了,真是一個精致的民族!可見內斗不止才給外人以可乘之機啊。
不太喜歡這種二元對立模式,只顧著煽情自己的悲慘突顯歷史的悲劇,估計老外也不喜歡這一套了所以圍都沒有入,但是現在是不是就不需要二元對立的斗爭了呢?我想人既然有上體和下體兩個部分,二元對立的思維終究是有的,也需要有二元對立的思維,但是這種與對方的斗爭應該止于精神,杜絕肉體摩擦,就像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斗爭那樣,把周瑜氣死,真不是孔明的錯。
巨匠之作的戰爭片 升華——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