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8-03 04:10
首映:2010-01-22(中國大陸) / 2010-01-28(中國香港)
年代:2010
時長:125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5.6
觀看數:17762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孔子:失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基本上看這個電影就是帶著驗證的心態去的,作了最壞的心理準備,看過之后覺得其實沒有那么糟。
首先,這個片子真的很悶,最好不要一個人去看,一個去看的話也一定要整點吃的。2個小時十分鐘講述17年的顛沛流離,確實不容易掌握主次和戲份的分配,這個我覺得任誰都做不到,所以怪不著導演劉玫。
首先說說影片塑造的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孔子就是一個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不惜把世界弄得雞飛狗跳,后來犧牲了好多他身邊的人和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無辜的生命,他的理想也沒能實現,就郁郁寡歡得死了
衛王的皇后南子,就是周迅演得那個角,就是一個果兒,最開始和宋國的王子有染,后來勾搭衛王,在得手后又想挑戰德高望重的孔夫子。這種女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證明自己的魅力可以勾搭到各種想勾搭的有名男人。結果孔子就是不接這個茬,南子帶著遺憾死去。
魯王就是一個裝瘋賣傻,心里比誰都明白,表面上誰都不得罪的主,這種狀況的成因就是他手中沒有實權,寄人籬下,只有個名份,天天提心吊膽的,道出了很多手無實權,成天溜須拍馬的人的辛酸。
衛王是一個很明白的老頭
《孔子》不是一部爛片
據說現在孔子被批的很爛,我覺得不至于。有的人說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達簡直不能比,一定要這樣比,我可沒辦法。
《孔子》不是爛片。2009年,無疑是中國電影的“爛片年”。出的爛片不計其數。我們曾經想就爛片這個話題做一檔《影評聯播》。可惜沒做成——托爾斯泰說過:“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爛片的爛都是一樣的”——我們評來評去,對每部片子的評價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珍愛生命,遠離爛片,沒必要為了做所謂的影評,而以身試爛。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爛”相比,還是高下立判的。我不只一次的說,孔子的編劇和表演不錯(注意,我謹慎地避開了導演)。
劇情很流暢,故事也比較精彩。從孔子在魯國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爭失敗,再顛沛流離于諸侯國,最后回到魯國。我覺得編劇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爭的戲很緊湊。“子見南子”這戲嵌在劇中也不突兀,分寸好。雖然流浪的戲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艱難回歸還是非常感人的。孔子離開魯國,我為他委屈。終于魯國人認清了孔子的價值,希望接他回去使
■入評理由:七十年前的《孔夫子》是何模樣?它的修復和《孔子》的開拍都算得上過去一年里華語電影界的大事。
■讀家:木衛二
■片名:《孔夫子》(修復版)
■導演:費穆
■演員:唐槐秋、張翼
■上映日期:2009年4月1日(香港)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一部呼應時局而作的電影,費穆試圖表現出孔子身上的凡人一面。
■片名:《孔子》
■導演:胡玫
■演員:周潤發
■上映日期:2010年1月22日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拍慣了帝王歷史劇的胡玫新作,它依然在制造孔子的神圣形象。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同一個孔子,電影里都有見南子、子彈琴、子路之死等片段,放在電影里就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差異。這一切只因為兩個電影的背后理念和想法訴求大不一樣,創作心態不可同日而語。簡單來說,《孔夫子》里的孔子是個老師,善于教導弟子,希望能改變社會風氣與重整民心。《孔子》里的孔子是個實干派又不受重用的政治家,他幾經患難
前一天晚上聽王菲唱《幽蘭操》,反復聽了十幾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心里尋摸著第二天早上出門第一件事是繞到影院買到《孔子》的票,再去上班。
結果晚上下班后攥著票去影院才發現我真是多慮了,六點二十場你六點十九分來買票都能挑著好座兒……《孔子》上座率怎么這么低?不應該啊!尤其影院放映廳門口一位穿著軍大衣站著吃泡面等看《阿凡達》的哥們兒更讓我納悶了:《阿凡達》上線都三周了,《孔子》可是新片兒啊!
《阿凡達》的火爆持續了這么長時間了,攪和得從來不去影院看電影的那些人也都開始湊過頭來問:“啥是IMAX?”隊排的越長越要看,去影院看個《阿凡達》跟過大年趕大集似的。咱國人就愛湊熱鬧。
相反的,大家看到新聞聯播提到《孔子》,想不能被忽悠了;聽到《阿凡達》2D銀幕撤線讓道給《孔子》的謠傳,更是對《孔子》反感,還沒去影院看就開始罵它罵得唾沫橫飛。
好吧,那我來看看這部不招人待見的片子到底有多爛。
先看題材。對于電影表現來說,這還真是個爛題材。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深入到每一個人心底的
2009年陳可辛講過一個很刺激我的話,每每想來都如鯁在喉。就是《十月圍城》中孫中山關于民族大義的口白,在港臺地區本是順理成章之事,反而在大陸卻時常聽到反面意見,大體是講這些道德宣講會讓人聽起來肉麻,覺得很傻。陳可辛對于正派價值觀在大陸難行其道很不理解,我聽后無比羞愧。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矯枉過正也是電影市場的年輕化浮躁化,在虛偽的主旋律分崩離析之后,新的主流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電影人還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思想工作做得多了,純真的故事反倒不會講了。
當下的年輕人很討厭道德先生,不喜歡說教,《孔子》這樣一部電影,顯得很不合時宜。如同電影里孔子堅持的周禮受到了侍衛的譏笑一樣,走在神與非神之間的“人”路上的《孔子》和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丘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于我看,作為傳記電影的《孔子》,除了在某些橋段上處理不佳,大場面特技比較水之外,情節設置與敘事手法都屬中規中矩,對白大段直接引用《論語》的白話版,說教味雖濃,但周潤發的表演足以令人信服,其他演員表演也都傳神
孔子:失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