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橫亙文化界——書籍出版靠腰封,影片發行搏類型。
出版界“四波”的某波曾得意洋洋的宣稱,自己是堅定的腰封黨,因為可能讀者并不了解新書(有多爛,這是我加的),但是當讀者看到腰封上有自己喜歡的名人推薦語時,他多半會買下來,這就是成功的營銷策略。目的明確,促成最后的銷售。
同理,在電影發行上亦是如此。在我看來,影片強調以某些類型為主打的優點很明顯——直白的告訴觀眾這是驚悚片,那是喜劇片,按圖索驥、各取所需,最大化市場份額。缺點也很明顯,如果一部電影觀眾從頭看到尾,看出個四不像,就是一次十分糟糕的觀影體驗——比如《囧探佳人》這部電影,標榜著驚悚喜劇片,實則亦可視作一部夾雜著動作戲的推理愛情片。令人遺憾的是,這部電影讓循著類型片買票觀影的觀眾一頭霧水,把處心積慮的優點做成了缺點;非但如此,還把原本的缺點放大了——縱然是泛類型,與許多類型都沾邊兒,但也僅是沾邊兒,失鞋又撞鬼。
“驚悚喜劇片”本就是一個很搞笑的說法

“囧探佳人”毫不經意!唉呀媽呀,人性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