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0 09:27
首映:2006-10-26(中國大陸)
年代:2006
時長:10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河南話
評分:6.7
觀看數:11705
熱播指數:409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雞犬不寧》之文體不分
看《雞犬不寧》,我哭了,哭得還挺痛。沒錯,那是個喜劇片,做足了讓人發笑的段子,但是我卻哭了,為了那條街。
我時常覺得自己還站在那條街上,茫然四望。街的另一頭連著大梁城,我看到青灰色的城墻,石板路的小巷,那是我生活多年的地方。那個時候我還很年輕,十幾歲的年紀,時常懷抱成長的煩惱,唯我主義的厲害,還有點兒憤怒青年的意思。這么一郁悶,就只覺得看天呀是灰蒙蒙的,看地呀也是灰蒙蒙的。偏偏那個城舉目四望除了青灰色,再無其它。也很難見到八層以上的樓房,四車道的馬路已經是城里最寬的一條街了。夜里一起霧,獨自個兒在護城河邊往回走,望著鐵塔黑色的身影,那真叫一個蒼涼。一個華麗麗年頭過去了,偏偏城里的人都有點兒皇城根兒底下的子民天不怕地不怕的剽悍勁兒,說話很艮,那是相當鏗鏘有力呀。其實性情里是很自足的,常常看到遛狗遛鳥的老人們,悠閑自得。城市基本上是十幾年不變,很安然,生活節奏非常慢。曾經有一個段子,說得是有個國民黨老兵在臺50年,非常想家,就照著從前的地址寫了一封信,結果還就真的寄到了
《雞犬不寧》——大學生電影節
工作日的片子,就只能遲到15分鐘,緊趕慢趕,也還是少看了15分鐘。在門口進行眼睛的暗適應的時候,看著滿屏的小城市場景,聽著滿耳朵的河南話,實在是很懷疑是不是這部片子。與之前我對這部片子的印象大相徑庭亞,這就是我堅持觀影之前不看內容介紹惹的禍。無奈,只好小心翼翼的跟旁邊的大哥打聽,是雞犬不寧吧?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踏實的坐下了,既來之,則安之,請看之。
喜劇元素倒是不少,時不時地也能笑:
“螞蚱狗,正宗螞蚱狗。”
現在想想,也還是樂。
不過,跟導演的牢騷頗為相似,我也覺得當年公映時的宣傳語把它和瘋狂的石頭類比是不恰當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路子。盡管看起來,有很多相似。
背景相似——都是改革浪潮中的利益受損者;
主人公相似——平凡的小人物;
性質相似——都是幽默搞笑的喜劇成分。
但是,細看起來,這倆導演可完完全全是倆路子。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觀察的角度不同,敘事的套路不同。這部片子,明顯是主流片子。無論是敘事結構,拍攝手法,語言習俗,故事情節,都是主流的
之所以說張冠李戴是因為宣傳時被扣上了瘋狂石頭第二的帽子,所以讓我帶著一顆準備去黑色一把的心態去走入影院。
很特別的是,這次不只是觀眾,而是導演陳大明的一次北京電影沙龍,電影開篇很快就被一次撞車拉開了戲劇性的一幕,然后一個黑色的皮包被竊,此時鏡頭一下子過渡到了豫劇團,使得對開篇的包袱吊足了胃口,同樣是三個主線,三個家庭,交織在一起,鏡頭的銜接很自然,非常流暢,只是部分細節有被生剪的感覺,三個小人物的故事,本以為就這么流水式的敘述下去,卻因為f4的出現,讓三個故事之間有了聯系,而且f4不是別人,而是扮演《小武》的王宏偉,跳出賈導的電影,依舊是扒手的角色,少了些頹廢,多了些諷刺,也算點睛之筆。對于現實的無奈和迷失,陳導在很多地方都下了功夫,臺詞寫的比較成功,有時候看完便會會心一笑,在人物刻畫方面也很細膩,把幾個小人物生活描寫的格外生動,但略顯沉悶拖沓,幾次矛盾沖突的節奏感好像和自己始終合不上拍。這時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部電影,一部并不“瘋狂”,甚至絲毫與瘋狂石頭的商業情節不沾邊的生活小品
本以為可以再次得到看瘋狂石頭時的震撼,確收獲的時滿心的失望. 故事牽強的用那2萬塊錢來串起來, 想展現小人物生活的無奈和堅持,確感到深度不夠, 就好像想打噴嚏,確總也打不出來的感覺. 不幽默也不諷刺,也不搞笑, 失望啊! 沒感覺..
《雞犬不寧》之文體不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