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00:31
首映:2009-07-02
年代:2009
時長:96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8
觀看數:9040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最后的旅程:“I just can’t”
The tough love of fatherhood, taken to violent extremes here, seeks to transmit a strict idea of manhood while teaching hard lessons to fit a hard life. Though the film is bleak in its outlook, its conclusion provides an uplifting truth: that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ur actions, we can both learn from our fathers and disobey them when the time comes, thereby forging our own, independent identity.
The father describes the pair as mongrels, and Last Ride, it can be argued, is indeed first and foremost about identity. The central question here is the clash between what is inherited and was is learned, between the values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and the experiences which can allow these values to be contradicted.
循環播放著片尾曲,安靜的,帶著淡淡憂傷,在這個冬日午后。
劇情很簡單,配合著不同節奏的吉他聲,娓娓道來,慢慢走近內心。
幾個情節。
夜晚在野外生火烤肉取暖,父親看著火堆感慨地對兒子說:這比電視好多了,自己演自己看。呵~或許在這樣的時刻他才能這樣近距離跟兒子相處,平靜地生活,盡管是暫時的。現實社會有太多的誘惑和外在因素影響著我們原本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尤其對于性格狂野的父親來說,對兒子會很少體貼與關心。
兒子不敢學習游泳,父親笑他是膽小鬼,然后直接把他拉下水,方式強硬但是那是父親的方式,教會了兒子生存的技巧。這將對兒子受用一生。
當他們來到鹽湖的時候,猛的想起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天堂之鏡”的視頻。真的是好美。
小孩的內心總是那么深不可測,而小演員把這種捉摸不透表現地非常自然。仿佛自己會跟著小孩一起去回憶,一起去尋找,一起去體味成長。
結局讓人措手不及,但讓人回味。當小孩急切去尋求幫助而掉進湖里,掙扎、淹沒、浮起、平躺;眼睛忽閃忽閃,看著天空。鏡頭暗下。
喜歡澳大利亞的干凈。
整個故事情節都很讓人氣憤且義憤填膺。從頭到尾,我就看見一個自私暴虐,自大自以為是,不考慮任何后果,從不考慮孩子感受,肆意對待傷害兒子的壞父親。
這個父親曾經就被自己的父親拋棄過,可是他不但不理解自己當時作為小孩時的恐懼,反而同樣地對待自己的孩子,還要給自己的孩子也造成這樣的傷害。這個父親不但自己犯罪,暴力,還讓自己的孩子目睹這一切,甚至讓其參與進來,他是真不知如何對孩子好還是假不知?既然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犯罪分子,那么他就更應讓孩子遠離這種生活,至少獨自承擔這一切,而不要讓兒子牽涉進來。至少他應該把孩子托付給一個值得信賴的親人,而獨立承擔這一切,獨自逃亡,而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父親該做的。
而電影為了拍攝父子矛盾沖突的場景,不惜編了這樣一個爛情節,難道為了向全世界宣布這個“爸爸”有多酷嗎?看吧,年紀小小的兒子有一個這么酷的爸爸,他勇猛,是個爺們,兒子經歷了一場多么酷,驚險刺激的旅程,看,兒子在短短的時間就成長了不少,目睹了人間的幕幕黑暗,過早地被上了“這么多課”
1:電影沒有一味的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是通過父親與兒子之間的交流的畫面,來闡明了電影的主題,對親情與犯罪的一次探索。
2:父親在重傷馬克思后,帶著兒子一路逃亡。其實他已經想好了自己的結局,他所能做的只有教會兒子他能教給他的一切(教會兒子游泳,射擊,做飯)等。
3:可能父親表達的方式太粗暴吧,但我是真的可以從父親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發現他對孩子的愛,盡管很少流露出來。
4:父親和兒子最后在鹽湖的分別,倆人最后冰釋前嫌,兒子接受了父親,父親也心滿意足的放下了牽掛著的兒子,看到這一幕
暴戾、邋遢的中年男人,帶上兒子負罪潛逃,除了在前妻家中的溫存和偶爾碰到的小店和陌生人,他們只能看到澳大利亞南部荒涼的戈壁、寂寥的原野,筆直的路、紅色的土,遼遠的天,以及入天堂般靜謐潔白的鹽水湖。
這樣的故事架構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與之對應:《大路》、《黃金國度》、《洛麗塔》、《放逐》,還有不得不提的《菊次郎的夏天》,在北野武的戲謔中,一老一少的旅途如此荒謬、夸張、充滿黑色幽默和天真童趣,兩人在陪伴中成長,在玩鬧中熟識,直到出現片尾的溫情結局。
《最后的旅程》卻沒有這樣的溫存。在前妻家中短暫停留后,他們踏上旅途,現實露出冰冷堅硬的原貌。偷竊、打架、拋下兒子在酒吧鬼混,孩子獨自在房間里看著天黑。兩人對立、仇恨,父親用男人的粗糙、直接對付兒子,兒子則敏感于父親的冷淡,并對父親造成的家庭局面耿耿于懷。
導演并不采取戲謔、渲染的方式處理劇情,他保持了客觀,鏡頭干凈、情節簡練。角色和場景都不作過多闡釋,爽快直接,像片中男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只有不斷變換的澳洲南部恒久的風景和輕盈的吉他彈撥
最后的旅程:“I just can’t”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