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3 16:40
首映:2014-07-25(中國大陸)
年代:2014
時長:96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6
觀看數:90084
來源網:三年影院
《我就是我》誰陪你度過十年的夏天
在7月20號提前看了點映,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過得如此之快,還沉浸在影片所帶來的強烈青春荷爾蒙氣息的同時,伴著結尾熟悉的《想唱就唱》的旋律落幕了。是的,作為去年節目的全程觀眾,影片里的紀錄的每一幅場景我都能看懂,看著熟悉的面孔仿佛回到了那年夏天。
很多沒有看過的人說著,這是一部圈錢的腦殘粉電影,然后在心里把他打到了和小時代一樣的檔次和地位,以顯示自己的高逼格。老子就不待見快男,怎么地?當然,在我們的國度也實屬正常。選秀在中國一直是毀譽參半的節目類型,音樂夢想在眾多商業節目的夾擊下顯得不值一提,加之快男一直以來的吸引95/00輩的獨有殺馬特氣質,加之大芒(ma)果(tong)臺的樹大招風和長久以來令人唾棄的炒作,讓路人不相信這是作秀的爛片都難。作為觀眾,自是知道這世界一大撥人無理的偏見,也依然忍不住叨叨幾句:這部片子比我看到的任何一部青春片都更真實,更青春。
范立欣,作為中國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長篇商業報道獎兩項大獎的一位導演,來接這樣一個項目,想必心里也斗爭很久
先說觀點:這部電影我打五星。三星半是電影本身,一星半是我不能對抗的感情本能。求不貼腦殘粉標簽。
昨天下午才有機會看了電影。去看的原因很簡單啊,我是粉絲。那時我并沒有想到,我會因為這個身份左右為難。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我左手捧著拿進去了卻幾乎一口沒吃的爆米花,右手端著滿滿的可樂,哭笑不得,后悔不迭。
幸好扭頭一看,被我硬拉去一起看電影的妹妹也是一樣的造型。
整場電影我都在掙扎。因為剛一開場我就意識到了,這并不是一部粉絲電影。
粉絲電影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更煽情,更催淚,更勵志,更熱血。尤其是對于我這樣追了整個夏天的粉絲來說,我很清楚的知道,這部電影當然可以做的更煽情,更催淚,更勵志,更熱血。
因為粉絲嘛,都希望看到更具懷念性的東西,最好每一個鏡頭都讓我們想到那個夏天,每句臺詞都讓我們失聲痛哭,這樣,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才爽。
我進電影院時就是這樣想的。
可是并沒有。
我期待的一切都沒有發生。
或者說我以為我在期待的一切,都沒有發生。
今天終于看到了電影,慶幸沒有像旁人一樣未看先棄。“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花火” 人生的精彩,在于永遠無法預知的未來,而青春,是放肆的熱血。有時候,不是我與眾不同,而是大家都已改變,甚至在找尋特別的自己時丟失了自我。二個月的被迫成長,有歡笑有壓抑有心酸,沒有人的成長不用付出代價。我總結不出很好的影評,但只想說很喜歡鏡頭感,很喜歡講故事的感覺,第一次看電影到落淚,第一次看電影到不舍燈光亮起...謝謝導演帶給我的驚喜和感動
導演對紀錄片有自己的看法,甲方對紀錄片也有自己的看法,藝人與主持人等配角們對紀錄片無所謂看法因為對鏡頭已經無所謂看法,準藝人們也是主角們還沒來得及對紀錄片有看法。所有看法凝結在產品中按比例分配,結果顯示,比例不壞,是一部踏實的紀錄片,一個陳述句,關于一群少年的幾個月生命經過。陳述句以外,觀眾想收獲些形容詞狀語議論文,可以從影片中去感受,影片里什么都有。
電影里說十年選秀,選秀幾乎影響了每一個人,但其實對于我而言2013年前選秀就是幾個人名而已,我從未參與過選秀的任何一個環節,也對選秀曾懷有深深的偏見。
但是有一天,列內地華語樂壇的歌者名字發現,越來越多的內地新生代歌手都來自于“選秀”,看選秀長大的同齡人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崗位上越來越好,終于我也放下了偏見。
但是,讓我真正放下偏見的是白舉綱。
【給白舉綱】
對,就是那個在2013年選秀開始前我完全沒有印象的白舉綱。
電影里選擇了幾個算他在比賽時的標識性情景,嗓子啞了也要拼力去唱《父親》,把自己放在臺子上晾著一張張紙寫“白舉綱”說要等節目組來解決問題,對著兄弟唱《It's My Life》的白舉綱……每一個白舉綱都在熠熠生輝,越來越多人愛上了這個喜歡吐舌頭笑到沒眼睛的小男生,他身上似乎只有滿滿滿滿的正能量,但是他說話時又那么看得透。
(你知道看得透是什么嗎?看得透就是負能量,就是在想某一個問題的瞬間會站在路上呆掉了,感覺沒有前行的方向)。
白舉綱幾乎能代表一個類型的九零后,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某些影子
從90后開始,我們開始看到越來越輕盈的一代人。《我就是我》的英文名字叫做《No Zuo No Die》,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就表達出了這代人的鮮明特征。
片子當中關于舞臺的東西展示得不多,那是粉絲們對偶像最熟悉的背景環境,而當這些少年在沙漠和雪山中爬行暢談,拿著吉他歌唱星辰的短暫命運,那才是我覺得這部片子最值回票價的地方。
展現群像的難處
《我就是我》這個片子會讓我想到另一個紀錄片《the first steps》,又叫做《起點》或《追夢芭蕾》,影片以美國著名芭蕾舞比賽America Grand Prix為背景,講述了5個6到19歲的孩子在學習芭蕾的過程,同樣也是群像式的人物參加一場比賽,但是每個孩子都令人印象深刻。哪怕結尾這些孩子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是表達上卻更集中更有力。相比而言,《我就是我》則顯得零散,而且大部分情節和人物,是基于大家對整個比賽有了解的情況下,比如幾個關鍵人物的特點,比如關鍵情節的推動(比如27:00的淘汰,其實交代得不夠詳細,基于對賽制不了解的情況下的觀眾很難產生共鳴)也許這就是體現群像的問題所致。
《我就是我》誰陪你度過十年的夏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