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是一部因為名字讓人費解而被埋沒的好電影。是的,不僅僅是好看的電影,而且是好電影。跟同是06年上映的《陽光小美女》一樣,既黑色幽默又充滿溫情。不同的是,《陽光小美女》賺得盆滿缽滿,而《達爾文獎》至今默默無聞。
但讓我有寫些什么的沖動,不是因為它是一部被人忽視的好電影,而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治愈的效果。從06年底得知媽媽的病情后,我開始病態的害怕死亡,包括自己和身邊我深愛著的人們,但恰恰接二連三有好多親人、朋友出現身體上的問題。
于是,我從那時開始,不喝任何飲料,不吃任何腌制、燒烤或煎炸食品,甚至在看了一本主要觀點為“肉食導致癌癥”的書后吃素半年。看到電影中男主角因為害怕在浴缸中滑倒而將自己綁起來的時候,我一開始笑得飆淚,但笑著笑著就笑不出來了,因為那不就是曾經的我么,因為害怕死亡而束縛自己,吃素吃到便便都綠的。
死亡,一個似乎絕然是黑色的字眼,原來可以是滑稽而充滿想象力的

喜歡這電影
我也是風險事前規避的信奉者
如果真能用統計判斷出該做不該做的事
然后去承擔計算好的能承擔的風險
該多么理想
問題又來了
這樣尊重常規會不會失去創新精神
達爾文獎的獲得者,某種意義上說是幸福的,因為JUST DO IT

別看達爾文是研究進化論的先驅,可謂世界上頂尖聰明的歷史人物之一,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達爾文獎,卻是要頒發給世上最最愚蠢的傻瓜,因為他們無一不以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從人類基因庫中抹去了自己的存在,從而“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達爾文獎據說是1985年從一系列匿名電子郵件群開始的,它的專門網站始于1994年,由加大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專業畢業的美女Wendy Northcutt創立。這位低調的美女寫了四本關于達爾文獎的書,介紹不同時期各種各樣的獲獎者。Northcutt在網站上列出了獲獎的五大必要條件:
1. 死亡,或者變植物人;
2. 驚天地、泣鬼神的愚蠢判斷或行為;
3. 自行了斷,被他人的愚蠢行為致死的不算;
4. 當事人為成人,并具有正常思考判斷能力;
5. 事件真實可靠,切實發生。
2006年,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就叫《達爾文獎》。故事把這些愚蠢死亡的案例和保險公司的事故調查員聯系了起來,
電影里面引用的幾個例子都是真事兒

達爾文獎:死亡需要想象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