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5 06:51
首映:2010-09-03(中國大陸) / 2009-11-22(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
年代:2009
時長:87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四川話
評分:8.3
觀看數:35798
熱播指數:156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歸途列車》更有感于人物面貌
剛看了公眾號的推薦,說一部電影,講述春運的故事。里面拍攝一個家庭,讓我想很多。
“片中主人公,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婦。
他們從四川到2100公里外的廣州,目的很簡單——賺錢。為了賺到錢,夫婦倆在女兒張琴一歲大的時候,就把她留給奶奶。”后來琴琴長到十八歲,冷淡疏離父母,荒廢學業,獨自去遠方打工。擔心兒子會長成姐姐的翻本,丈夫只得放棄工作,回到家陪兒子讀書。
這是千千萬萬中國農民工哀愁的縮影,打工和讀書出身是農村出身的孩子們為數不多的選擇。然而今天我想說的,不是呼吁政府重視教育,也不是讓父母回到孩子身邊,我想講講“哀愁”。
翻開字典,這個詞匯的意思不能再簡單:指悲哀憂愁的感情。生活本來就是充斥著各種感情的揉雜,陳坤說:不快樂是生命中的鹽。換而言之,哀愁實在是隨處可見的東西。例子很多,我只拿我想說的來舉。
近幾年流行青春文藝片,致青春、青春派、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梔子花開、左耳、老男孩……我想我們應該是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這類型的片子上,不僅是經歷過青春的青年中年
超過短評字數就寫到這里來了。
我總覺得這部看似客觀記錄的片子對琴琴來說太殘忍。18歲的女孩,被迫在鏡頭前展露所有不堪,她緊握的雙手以及一些下意識對鏡頭的躲避。這個年齡段的女孩有許多驕傲,感覺一切都被家人、困窘的生活甚至是鏡頭后面的導演打碎了。“這就是你想要的真實”,大人總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她卻把一切看透徹。她夠懂事了,在父母不在的時候,撐起只有外婆和弟弟的家,割豬草,掰玉米,背著最大的筐子,承受那些難以言說的孤獨。父母也許愛她,但在她1歲時便出去打工。漫長的隔閡
看完了《歸途列車》,心里有點沉悶。還記得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社會實踐的時候看《1942》,不過后者是展現人性,前者展現現實。壓迫感,卻是兩者卻有的共通處。
之前就有聽說過《歸途列車》,最初注意到它,倒是由于范立欣的關系,紀錄片從來都不是我的最愛,可以說,如果能夠不選擇電影的話,我是不會選擇它的。可能正是對它沒有什么喜愛,沒有偏見,在看完它后心情才會如此沉重。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我記得華晨宇有條微博里說:“人們有時候會通過虛構出來的電影來結合現實中存在的美好,而這部電影(紀錄片《我就是我》)能讓你從現實中看到虛構出來的美好!”,區別于那些演員的演技,那些真實的場景,每個人眼角細微的變化,那些沒有大起大伏卻一次次撞擊人們心靈的場面,是紀錄片所獨有的。
電影是杯,那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家庭是茶引,他們被放到中國十幾億的人口里,混雜著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氣息;現實是水,充斥著騰騰熱氣,一貫而下,沖開了在里面掙扎著的人們。
開頭緩緩的慢拉鏡頭
一年一度春運,是發生在我國土地上最壯觀的人類大遷徙。
這個形容詞在主流媒體那里,至少是對經濟發展運力富足的一種贊美。可如今動動手指就能隨意買到任意一趟車票的我們,實在很難體會電影中父輩所經歷的春運大劫難。
09年一部紀錄片,《歸途列車》就記錄了春運途中一對四川夫妻的幾次“死里逃生”春運經歷。
如今,時隔14年,再看這部《歸途列車》,我們已經建成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我們還能再聊點啥?
拋開電影本身,想掏心窩子聊點什么!
不是所有人都盼望著過春節!
《歸途列車》更有感于人物面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