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9 16:32
首映:2017-07-22(FIRST青年影展)
年代:2017
時長:8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5.5
觀看數:13857
來源網:三年網
【殺瓜】尺度挺大,諷刺味道也足
不知為何都給一兩顆星,故事結構更像話劇類小品電影,簡單的故事架構,簡單的人物性格伏筆,簡單的事故明理,但骨子里透露出一種莫名的諷刺,“我們是裂口瓜,劉紅國是野生瓜”教條主義的眷顧在這里試圖萌芽,是是非非,對對錯錯,這里的《殺瓜》更帶有一種“傻瓜”的意味。2星演2星故事1星對沖低分。
中國農村題材電影少有這種慢悠悠篤定自信的影調和節奏。片名沒有引起注意力,但是看見炎熱村道旁邊的瓜攤,不知為什么突然就想起以前看過的很多日本電影,反而生出一些好奇,沉住氣想看看這中國農村的夏天究竟如何演繹。
剪接的有些突兀,劉對三綱五常的解釋引起寂寞陳草(陳年的草根)的思索。
自己家的事情只能靠自己家想明白透徹以后,自己家去做。
最樸素的理總是在最平實的細節里。
不談拍攝手法,也不說故事的駕馭怎么樣,就內容而言,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東西的。整個構架是我喜歡的。
談不是影評,就兩處細節,談談看法。
在一個瓜棚里,兩個疲憊的人相遇。
是的,種瓜人是疲憊的,他種了20多年的瓜依然搞不清楚瓜為什么裂口。他想搞清楚嗎?不一定。辦法有很多的,他受益著特定的思維禁錮,也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是享受的。
這種禁錮的舒適感看起來遠大于要“搞清楚某件事”的不確定感。不確定,就是不平衡的,危險的。種瓜人的疲憊狀態之下,實際是藏著一顆渴望安全和穩固之心。
今天在廈門電影人創作的作品展映閉幕式上,坐在不像是給普通影迷準備的貴賓沙發椅上,如坐針氈地看完了這部“話劇”電影《殺瓜》
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暗喻和諷刺是顯然易見的,因為全程只用冗長的對白來推進情節(在無法用人與人的對話來表達的細節,比如天氣很炎熱,就上了一個瓜,開始擬人式的對話)的手法,就仿佛像高中的政治課上,生怕你聽不明白,把一字一句都跟你講清楚。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部電影放映后,在一個坐著數位大領導的場合下,在導演坦承自己采用了舞臺式的,話劇式的拍攝手法之后
前半部分還尊重原作,后半部分完全是為了迎合過?,前面埋的伏筆一個也沒填上坑。敗筆之二是農民的演員確實不像農民,建議換成《告訴他們,我乘黃鶴去了》的導演,再用方言去塑造形象,會有更好的農民演員表現。總的來說給7分吧,完全用內容去推動情節發展是可以的,對電影鏡頭和錄音方面有更引人入勝的作用。導演在講故事方面還是很不錯的,
我一直耐著心看到最后,沒想到最后,人物的轉變并沒有讓人驚喜。
在“毒舌電影”的推薦下看了《殺瓜》,這個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常年在公路邊賣瓜的瓜農,有一天遇到一個騎摩托車的人,買了他的瓜還在他的瓜棚里瞇了一會,醒了給他付錢的時候丟了一百塊在瓜棚里,他追出去還錢,沒有追上。回頭看到自己的瓜棚被小橋車撞壞了,車主賠了一千塊了事。瓜農就覺得是這個丟了一百塊的人救了他一命。不就警察要走訪問那個摩托車男的行蹤,他誠實地說了,他的線索幫警察很快破案。政府獎勵他舉辦有功
【殺瓜】尺度挺大,諷刺味道也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