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悲歌
我才知道原來這故事發生在門閥日盛九品中正的東晉 我忘了名士風流的背后是家國宦海的無奈 是難抒己志的悲憤 是階層固化的藩籬
對或不對有兩種選擇 祝夫人選擇生 英臺選擇死 生亦死 死亦生
樂理老師說梁祝二人不解此中真意,當英臺舉琴罰站,梁山伯奏樂相陪,真情早已滲透進五臟六腑
此情因何發生?從相識到相知,英臺天真爛漫,并不以家世門第作為評判標準,她認為梁山伯為人努力,樂于助人自然而然親近他;梁山伯一心苦讀圣賢書,英臺的出現讓他感受到平等的溫暖
重看徐克版的《梁祝》,才發現原來編劇和導演用了很多的巧思。
傳說里的馬文才一般都會被作為反派來制造沖突對立,但是電影里根本沒出現,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是被稱作“馬家”。將封建父母給的時代壓迫拉了出來,直接兩相對抗。因為馬文才會將觀眾的視線轉移到男女間的三角關系上,而去掉他則能更突出封建社會對個人與自由的壓迫。
在祝英臺出嫁的時候,畫的是冥妝,連家丁婢女都是,直接就告訴觀眾祝英臺是要跟梁山伯結冥婚了。而且那個冥妝又畫的特別像面具

《梁祝》無限回味的古裝片 不論冤或緣 默說蝴蝶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