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一位開車的朋友所賜,我們在一家汽車影院一氣兒看完了《小時代3》、《后會無期》、《老男孩之猛龍過江》三個電影。
看完之后,最強烈的感受不是來自于電影的,而是關于電影市場的。
以《后會無期》為例。韓寒自己說,2010年前后,他想拍電影,有了一個想法,可是沒有找到投資,他只好把那個想法寫成了小說《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后來,2011年,他又有了一個創意,仍然沒有找到投資,他于是又把那個創意寫成了小說《他的國》。但是,在2012年《泰囧》爆火之后,就不再需要他去找投資了,而是有很多的人來找他,讓他拍電影。
這真是一個說明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狀況的好例子。《泰囧》之于中國電影史的意義也頗被彰顯。韓寒和郭敬明兩個當紅的80后作家能以導演的身份獲得相當大的投資來制作電影,且同期上映來競爭票房,足矣說明驟然蓬勃的中國電影市場的經濟能量。
經濟能量之外,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寬容度。
投入地看《小時代》的觀眾是什么樣的人呢?意淫高富的狗血少年;《老男孩》呢?是生活壓抑的熱血青年;《后會無期》,則是頹廢自嘲的冷血雅痞

“后會無期”2014年度佳片,腦殘粉的個人見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