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應該改成《朱德在1937》,因為影片主要樹立了朱德高大的形象。其他人物則表現過少,尤其是戰斗中的普通士兵,顯得有點扁平。至于梁家輝扮演的獨臂團長,則完全是一種炒作。對于看電影之前關心的林彪的形象問題,應該說還是比較客觀的,只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表現過少。
影片仍然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導地位,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這一點與傳統的抗日影片一脈相承。不過對于某些國民黨軍人在抗戰中的正面表現也給予應有的評價,比如衛立煌和郝夢齡。對于日本軍人,也沒有過于臉譜化,只是接近尾聲處日軍殺死被共軍俘虜的本國士兵的那場戲有點做作。
戰爭場面還是《大決戰》的水平,并沒有之前傳說的那么好,跟美國大片中的戰爭場面還是有很大差距。電腦特技做得很假,不說也罷。影片的節奏有點倉促,感覺整部片子在一場場戰斗之間方面缺乏一條主線,很多仗不知道是為什么打的。
不過總的來說,作為一部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旋律影片,拍成這樣就算不錯了。
煙火流云亦紛飛,
刀槍壕站壯士危。
我心勿為黃塵染,
魂留太行至此回。

最初是在央視三套的“影視同期聲”節目里聽說這部電影的,節目介紹說這是國內第一部有武術指導參與的戰爭影片,而且還有香港影帝梁家輝和臺灣演員劉德凱在其中擔任角色。看片花感覺相當不錯,所以當時就決定一定要找來看。
昨天終于在eMule上找到了DVDRip,現在也已經觀摩完畢,總體感覺,這部片子拍得很不錯,值得一看。戰斗場面很慘烈,但是也讓人熱血沸騰(我看的時候渾身發顫),特效也都不錯,不過想回國的日本兵跳進火坑那段是有點假。
梁家輝和劉德凱的戲份其實都很少,加起來也沒有幾分鐘,劉德凱飾演的國民黨軍長郝夢齡出場過于突兀:出場——戰死,沒有任何鋪墊。不過,港臺演員在這類影片中飾演角色的確是個突破。
日軍方面有臺詞的幾乎都是日本演員,另外片中還有一些俄語對白和德語對白,所以看這片子還得配上字幕,下的DVDRip沒有帶字幕,還特地去射手網找了,雖說是版本對應的字幕,但還是稍微有些延時,不知道為什么,我現在用的這個MPC播放器無法調節字幕,郁悶。片里有一個會講英語和德語的外國女記者

雖然朱德的話太像秘書寫的,講得太像誦讀,但是和過去的片子相比,這片已經很有進步。
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衛生員去救一個傷了的日本兵,但被日本兵悄悄一刀捅死。日本人一個也沒有被抓俘虜。
主旋律的片子想做好,必須向外國同行學習,讓英雄走下神壇,通人性,說人話。

日軍在白刃戰前先把子彈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個怪異而引人注目的戰術。說起來這是其步兵條令的規定,在熱兵器時代,這一規定因為看起來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決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作戰特點是相吻合的。
日軍在白刃戰前退出子彈,是指雙方開始班以上規模近距離格斗的時候,而不是只要一準備肉搏,沖鋒的時候就退掉子彈,那純粹是自殺行為。
當時各國軍隊在沖鋒的時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彈,而且整個過程中要全力射擊,盡量壓制對方火力。比如軍事作品《亮劍》中,就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描寫:隨著最后一批手榴彈的脫手,伏在坡下的突擊隊一躍而起,疾跑中20挺輕機槍同時開火,組成密集的火網,日軍工事在密集的彈雨下被打得煙塵四起。在爆炸后殘存的日軍士兵又恢復了強悍的本色,他們嚎叫著還擊,面無懼色。八路軍突擊隊員們不斷倒下,后面的候補射手又迅速補上,雙方殺紅了眼,有些日軍士兵殺得性起

【太行山上】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