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C][/img]
這幾天看了郝蕾和李晨主演的電視劇《十七歲不哭》,主要講了一群高一學生的故事,里面涉及到了青春和成長。
成長是什么?這是值得討論的永恒話題,不同時代的成長會有某些相同的特質,例如十七八歲的我們都會想法簡單、內心敏感、自尊心強等。但不同時代的青春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內涵。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和解放戰爭的那代人的成長飽受苦難,成長的全部都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文革那代人的成長充滿了無所畏懼的熱情和荒謬,那代人的青春太慌張了,好多事還沒想明白就一大把年紀了;而改革開放、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80年代到新世紀出生的這一代人明顯區別于以往時代,其特點是:多為獨生子女,物質基礎極大豐富,通訊、交通等科技極速發展。這三代人(以30年為一代人)分別對應著我們的祖輩、父輩和我們。
主要談談我們這代人的特質。家庭結構、經濟基礎是決定個人成長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決定了個人性格的初步形成。我們這代人多為獨生子女,所以會得到更多的家庭關注,這種強家族關注力更容易使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體現家族特性,例如絕大多數無…

真是高中眾生相,遞紙條,聊游戲,聊七龍珠,偷偷喝酒,班主任考慮文藝演出影響學習反對演出,農村的女孩只有考大學才能讓家人和自己過得好一點,早早有這個覺悟,有的同學從小教育環境不同,轉學使得先天不足愈發暴露,產生反抗放縱意識,聽搖滾樂,想要退學,找工作發現自己的積累無法支撐工作的,優劣顯而易見,偶遇到初中生聽他們逃避高中的慶幸,卻和人才市場的氛圍格格不入,最后受到同學和學習環境影響成功調節自己重回正軌,有的同學是小鎮少年,不混圈子不交朋友,他知道他們之間生活的差距

寫完的居然被豆瓣抽風抽沒了。。。
桑心。。。
=======================================================
首先,我不是懷舊或是跟回憶抗衡,我只是職業病,早上看了80后,末了發現導演名字有點眼熟,于是百度一下,發現居然是十七歲不哭。。。
于是推掉了糖糖的邀約,反正我聽不懂肖邦。。。
我喜歡3,喜歡5,喜歡21,喜歡17。喜歡3和5,是因為我的學號不是3就是5,要么就是35。喜歡21,是因為豬的生日是2月1號。喜歡17,是因為?
也許,是因為17歲生日是跟豬們一起過的第一個生日。那時,我們在三環,我們從四面八方來,那時,我把“熱”說成“樂”。
也許,是因為17歲,大學開始了。我的17歲,沒有高考黑色七月的壓力,因為已經完結了。不用浮沉題海,不用挑燈夜戰,不用頭懸梁,不用錐刺骨。
也許,是因為那時開始心慌開始興奮。寫信焚膏繼晷,等信望穿秋水。短信電話qq,翻云覆雨手,掌握所有的悲喜變化。
簡寧說,不喜歡兵荒馬亂。
我一直一直希望,自己能淡然,能坦然。
我承認最近看到一張跟你太過相似的臉,讓我有點不安。仿佛一個水晶球,照回7年前,…
第一次遇見十七歲不哭時,我十歲,小學四年級,那時不懂什么叫青春,不懂什么叫“秋天成熟的果實不該在春天過早的掛上枝頭”,那時只是單純的覺得宇凌好酷呀,樂心好溫柔,簡寧更是我幼小心靈里的情竇初開。那時流行好朋友之間寫信,我叫自己宇凌,叫最好的朋友樂心,“宇凌”和“樂心”留下了將近十年的書信,一直寫到我們的十七歲。
電視劇重復看過好多遍,同名劇本書更是翻到發黃,父母和好朋友們都知道我只有這一本書是珍藏的,概不外借。現在還能清晰的記得每一個情節,對答每一句臺詞
“十七歲不哭”等你長到我這么大,你也會明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