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991
【蘇東坡】古詩詞不應該只有背誦
昨天聽了戴建業老師講了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學學到這首詞時,我還未經世事,只能注意到課后的背誦全文,以及標記的重要字詞作為考點。巨大的課業壓力,讓老師也沒有時間表達出她對這首詞的感受,而我們作為學生,在學習這種詞句時,更多是靠課后的譯文去理解詞的含義,那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大概都被理解為,沒有風雨也沒有晴朗,一切如常。
直到在社會中暗卷沉浮之后,在某一個晴朗的冬天午后,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曬著太陽,想起來這些年的得失,突然蘇軾的這句詞從記憶跳了出來,原來如此,歸去
本文寫于2024.2.4
搬運自本人公眾號:森森與不妥協斯基
試論蘇軾的儒釋道合一的思想:
蘇軾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精通詩、詞、文、書法等創作,在各領域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蘇軾的人生經歷曲折豐富,一生大起大落,屢遭貶謫。他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汲取智慧,不斷思考,形成了儒釋道合一的思想,正是這三家思想的和諧統一才使得他的作品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蘇軾的儒家思想體現在他對于“入世”的態度上。孔孟以來,儒家主張實行“仁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受此影響
一、雪泥鴻爪
蘇軾因不滿王安石變法操之過急,言辭中暗譏朝政被彈劾,坐牢130天,這就是“烏臺詩案”。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給弟弟的《和子由澠池懷舊》(飛鴻踏雪泥)、《獄中寄子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烏臺詩案”給蘇軾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讓他認識到了朝廷的黑暗。
二、一蓑煙雨
被貶黃州后,蘇軾生活貧苦,但是依然積極向上地生活。耕田東坡,于是自號東坡居士。前一階段蘇軾的詩歌更多的是睿智與諷刺,而這一階段,他的詩歌更多的是包容和人間溫暖
發現一部很新的人文紀錄片,難得的女性配音(超好聽)。一共六集,每集25分鐘,兩天左右就可以看完。名字也起的好優美。
紀錄片以蘇東坡的政治生涯為線索,講述了他在黃州、杭州、惠州、海南苦中作樂的生活經歷和深厚的文學造詣。
說實話,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對蘇東坡的印象完全停留在讀書時語文課上背的課文《赤壁賦》等,只覺得他是一位很瀟灑、有文采的人。沒想到他一生之中遭遇過這么多的坎坷,幾次大起大落,仍然笑對人間,不忘初心。
不知更幾百年,方出此等人物!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句評價:如果說李白是入世的仙人,那么東坡先生則是出塵的凡人,20歲高中進士,30歲成為當世文豪,他的灑脫不羈,他的抱負理想都滿滿的人間煙火。
他有豪邁便揮灑老夫聊發少年狂,他懷古感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他柔情悲鳴十年生死兩茫茫,他想念兄弟月光下賦詞一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雨天,行人匆匆,他卻不緊不慢,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深夜與友人飲酒,歸家久扣柴扉卻只聽見書童鼻息已如雷,靜靜坐在江邊,望著江月,小舟從此逝
整部片像水墨畫似的,光影太美!不過內容略為簡單,與康震的講座結合能更好的了解蘇軾。宋,文人的黃金時代,群星璀璨,文人文官的地位上升到歷史最高。蘇軾,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通,又通曉哲學和佛學。作為士林領袖,政治上是個實干家,生活中是個大吃貨、大毒舌,喜歡與好友互慫。與歐陽修的師生之情、與王安石的君子之爭、與蘇轍的兄弟之情、與朝云的紅顏之交、與佛印的日常互慫,加之其他等等,感覺他是實力出鏡,備受團寵。仕途不順,三次被貶于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古詩詞不應該只有背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