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本身很不擅長寫東西,寫這個完全因為是見到父母看節目后出現了某種很瘋狂的態度,特別是那個人稱中國“雨人”——周瑋的出現后。
節目的名字叫“最強大腦”,源自德國原版節目“super brain”。這個節目我只看了周瑋的做題的1個小片段,結果揭曉的時候,評委們淚流滿面,觀眾席沸騰喧囂,仿佛埋在地下幾千年的瑰寶被發掘出來,母親也在身旁嘆服叫好。
我心里感覺卻很不舒服,幾乎要嘆氣。
想問幾個問題:大家認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節目?自稱是勵志真人秀,大家覺得這個節目算不算選秀節目呢?周瑋該不該上頭條?我們找到了最強大腦了嗎?
我還想問:我們找到中國最強大腦之后要干什么呢?參加世界總決賽?世界總決賽決出冠亞季軍,4強,8強,16強……之后我們要干什么呢?周瑋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出線,幾年之后,會有多少人記得他呢?
這幾年,國內選秀類的節目層出不窮,各種大牛大俠橫空出世,似乎除了屏幕前的你,人人都身懷絕技。好在這些人噴火雜技表演里的火焰一樣,“轟”的一聲卷著熱浪嚇你一跳,就消失了,…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近期系統看了《最強大腦》第一季。
《最強大腦》的初衷應該是尋找天賦異稟的超級大腦,希望看到“超人”的天賦和能力,說白了,就是尋找天生異于常人的大腦。
但第一季整體看下來發現,真正完全先天的“最強大腦”并不多,多的是具備一定天賦,但由于自身愛好和后天從事了一些較為特殊的職業,再加上日積月累的鍛煉或訓練,才造就了現在舞臺之上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強大腦”。
在第一季中,有許多人都獲得過“記憶大師”的稱號,在觀察力(如:視覺處理能力

如果這是真實的,我覺得這些人都很牛,但如果只是一場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例如魔方的尋找,只要事前告訴大概的位置的話,對于一般比較厲害的人還是可以的,像光線的話,我看到光線已經碰到衣服了,但還是沒有響,不過如果這光線不是隨機的,而是事先定好,而且去訓練的,對于訓練之后的選手來說,并不算太高難度了。希望這是真實的,而不是一場秀。

今天看《最強大腦》,在前兩輪環節篩選后,來自清華大學的白宇川排名靠前,接下來的環節是一對一的挑戰,排名靠前的選手選擇自己的對手,贏的晉級,輸的淘汰。
白宇川選擇了俞辰捷作為對手。俞辰捷是北大大四學生,國際數學比賽佼佼者,世界排名第二。
1.“他是我心目中的本季《最強大腦》的腦王。”
俞辰捷是白宇川數學競賽之路的偶像,是教練老師老師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甚至俞辰捷的筆記都成為白宇川鉆研的膜拜的對象。“他是我心目中的本輪《最強大腦》的腦王。”白宇川說。

《最強大腦》有意義嗎??打著科學、國際、為國爭光等等的招牌,又有神經質的主持人,故弄玄虛一驚一乍的雜牌嘉賓,做一些不著邊際雜七雜八雜的名人效應,制片剪輯手法特么雷死人千篇一律的驚死你自己吧!!真想說一兩個字:次奧!!一個吉尼斯記錄就夠了。東施效顰當觀眾是腦殘嗎??各位,請先別噴我,我特么就一大俗人,你們跑去名人光環、炒作光環、、、等等光環,從內心里思考一下,它意義何在??

在看最新季時,看到評論說1-2季才是巔峰最高光。于是爬回來補前兩季的驚心動魄,不得不說看完后的心情就像都教授把魔方藏起來——再也不想碰了。
而科學家們也表示,天才靠的是天賦和勤奮(刻苦訓練),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真正達到快速提高智力。這集里的記憶強者尤其多,李云龍就是典型的后天訓練為主。所以說,成功未必不可得,而是如何得。
第一期(簡直又名周董最強粉絲會!)
1. 鄭才千—魔方墻找茬【成功/晉級】
耗費5760分鐘組建的5000個兩面魔方墻,總共45000個色塊,22500種可能之一的被變動色塊

最強大腦 第一季:一流!評估過程不科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