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又來寫了一篇。不過這次不從對比的角度,純粹就這部劇本身來談一談。按理說“完美”不應該有不足,但是我實在太喜歡這部劇了,因而在雞蛋里挑一點骨頭。
那就先說不足:
1、女主實在太完美:這一點幾乎是國產電視劇的通病,主角就不能有污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也得想辦法給洗白。對于一部歷史正劇而言,應該有著客觀的態度,雖然說戲劇應該在歷史的基礎上高于歷史,但我認為也應該有相對客觀的態度吧。歷史上,馮太后與獻文帝關系非常不好,而且疑似就是馮太后毒殺了獻文帝,而且馮太后實際有著大量的男寵(當然得承認,這些男寵幾乎都是有能力的,而且為推進改革也盡了很大的力),而這部劇把這些都洗白了,只留下一個哥哥式的李奕和一段柏拉圖之戀的李沖。當然,這部劇的馮淑儀相比某某未央里那個傻白甜瑪麗蘇女主還是強了太多太多,但是我覺得,馮太后殺子,馮太后豢養男寵,與馮太后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這不矛盾,這才是一位完整的馮太后。
2、獻文帝拓跋弘的人設: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原因,我總覺得《胡笳漢月》里夏雨演的那個才是真正的獻文帝…

這部電視劇是大陸拍攝的吧,可是貌似很少播出過,甚至網上流傳的很多都是日文版的,真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啊。不長的42集中包含了歷史、宮斗、改革等諸多內容,又有對儒學和佛教的闡釋,對于南北朝時期的胡漢矛盾也有著深刻的表現,加之古典風格的背景音樂,可以說這是一部很經典的作品,然而卻很少為人所知。
可以將之與比較接近的一部電視劇《胡笳漢月》作比較,當然,《胡笳漢月》被剪成六部支離破碎的電影,難以觀其全貌,但是總體上看一看還是可以的。兩部電視劇相比較,歷史背景都是北魏太武帝到孝文帝這段時間,都有突出表現胡漢之間的矛盾及對立,但側重點卻略有不同:《胡》的線索正如劇名,表現的是漢化的歷程;而《北魏馮太后》則是兩重線索,一者為改革,另一者為佛教由太武滅佛的衰敗走向興盛的過程。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北魏馮太后》優于《胡笳漢月》,畢竟我們所知道的馮太后是以改革家聞名于世的,另外由抑佛到興佛的過程也是北魏歷史上很重要的一點;而《胡笳漢月》劇中從拓跋燾到馮太后再到孝文帝,一郁悶就自己吹個胡笳,個人感覺看著挺蛋…

第十一集:
馮淑儀得寵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
北魏后宮“子貴母死”祖訓乃是開國皇帝太祖道武帝所立。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
曇曜大師受到皇帝禮遇信任。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高宗文成皇帝崇佛,將自己面容刻成佛像,派入每家敬拜。
第十八集: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崩。
第十九集:
乙弗步渾謀逆。
第二十集:
第二十一集:
太后愛上李弈。
第二十二集:
顯祖獻文皇帝李貴人得寵
第二十三集:
第二十四集:
太后其孫宏出場
第二十五集:
鮮卑貴族老臣糾集,拓跋宏臨朝,太后聽政

影后吳倩蓮的演技自不必說,翻翻她的履歷震驚四座,戲里戲外都是奇女子!
我還查了維基百科,有些劇情都是有史實記載的,弘揚華夏文明,不胡編亂造,編劇還是了得的。
再說服飾道具上都是非常的用心,南北朝時期,時局動蕩,不應有奢華金貴。服飾道具方面古樸大方,又不失皇族氣派。很值得現在的古偶劇學習。
劇情方面前期和后期都拿捏得很不錯,就是中期感覺一切都太順利了,反派不是手下無能就是一時沖動全盤皆輸。不過劇情還是很緊湊的,沒有像現在古偶劇你儂我儂水時長。
這部劇臺詞很考究

北魏馮太后尋找全網資源,一無所獲,只得去海外網站觀看,不得不說是一憾事。
該劇在把握歷史史實基礎上在史料的空白之處加以合理想象和改變,劇情基本符合歷史史實,演員功力表演到位,尤其是張鐵林的太武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少數民族君主,相比如今國產古裝歷史劇,真是不可多得也。
希望有朝一日某個電視臺能再度重映該劇。鮮卑民族作為一股新鮮的血液,給中華民族的強盛帶來了巨大的推動,感謝文明太后,更感謝孝文皇帝,鮮卑民族才永遠融入華夏,鮮卑民族能永存于世。

無限回味的戰爭片 北魏馮太后其人生中經歷過三任皇帝,也算是傳奇的一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9142.html